如果非要给记忆里的星期五找个味道,那一定是油香的味道。热油下锅,面团滋啦一声,迅速膨胀成金黄色的圆饼,那股混合着麦香和油脂的香气,就是我们回族人对星期五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嗅觉记忆。
星期五,对于我们回族人来说,它不叫星期五。它有自己的名字——主麻日。
“主麻”,是阿拉伯语Jumu’ah的音译,意思是“聚会”。所以,主麻日,顾名思义,就是“聚会之日”。但这个“聚会”可不是寻常朋友间的吃喝玩乐,它指向一个更神圣、更庄严的仪式——聚礼。
这一天,对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来说,是从清晨的大净开始的。那不是简单的冲凉,而是一种从头到脚的洗礼,一个带着仪式感的净化过程。爷爷会换上他那件压在箱底、洗得发白的衬衫,戴上干净的白帽,胡子也修理得整整齐齐。整个人的精神气儿,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平日里没有的庄重和期待,连街坊邻里打招呼的声音,似乎都比往日要轻柔几分,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敬意。
临近中午,镇子上的男人们,老的、少的,像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的巷子里汇集起来,流向同一个目的地——清真寺。那座高耸着望月楼的建筑,在这一天,是整个社区的心脏。你会看到平日里开拉面馆的马老板,修车铺的李师傅,还在上学的小巴郎,他们脱下工作的油污和生活的疲惫,只带着一颗清净的心,走进那片圣洁之地。
寺里的大殿,铺着厚厚的地毯,人们脱鞋进入,悄然无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或是静坐,或是默念。没有喧哗,没有交头接耳。那种安静,不是死寂,而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宁静,仿佛能听到每个人内心的回响。
然后,阿訇会登上敏拜尔(讲台),开始念“卧尔兹”,也就是宣讲教义。那浑厚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回荡在整个大殿,讲的是古兰经的哲理,是先知的故事,也是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不仅仅是说教,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按摩,把一周积攒下来的焦虑、烦躁、困惑,一点点抚平。
当“邦克”(宣礼声)响起,盛大的聚礼便正式开始。成百上千的人,跟随着伊玛目,整齐划一地站立、鞠躬、叩头。那个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也极具心灵震撼力。在那个瞬间,没有贫富贵贱,没有身份差异,所有人都是真主谦卑的仆人。那种集体归属感和精神上的共振,是在其他任何场合都无法体会的。它像一股暖流,瞬间就能填满你内心的空虚。
礼拜结束,人们走出清真寺,脸上带着一种释然和平静。这时候,寺门口往往是最热闹的。女人们早已在家炸好了香喷喷的油香、馓子,端过来分发给乡里乡亲。这是一种“乜贴”,是施舍,也是分享。刚出锅的油香,外酥里嫩,咬一口,满嘴留香。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着油香,聊着家常,那种亲密和热络,是现代都市冰冷的邻里关系里,早已失落的温情。
所以,你问我回族星期五是什么日子?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仪式日。
它是“精神加油站”。忙碌了五天,身心俱疲,在这一天,我们停下来,通过礼拜和祈祷,与真主对话,给灵魂充电,重新找回内心的秩序和力量。
它也是“家庭团圆日”。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会尽量在这一天赶回家,陪父母吃一顿饭。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几盘家常小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这就是最踏实的幸福。
它更是“社区凝聚日”。通过聚礼和分享,邻里之间的关系被拉近,社区的凝聚力被增强。谁家有困难,谁家有喜事,在这一天,大家互相通个气,彼此帮衬,那种原始的、守望相助的社群感,在主麻日这一天,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原子化的社会里,主麻日的存在,就像一个坐标,一个锚点。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信仰的根;无论多忙,都要给灵魂留一个喘息的空间。它对抗着现代生活的喧嚣与浮躁,为我们保留了一片可以安放心灵的净土。
它不是周末,却胜似周末。它是一个句号,为过去的一周画上圆满的句点;它又是一个逗号,为一个崭新的开始,积蓄能量和希望。这,就是主麻日,我们回族人的星期五。一个平凡日子里,最盛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