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其实是北方小年,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你问冬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

对我来说,这个日子,它是有味道的。是一种甜到发腻,黏到掉牙的味道。是那种街边小炉子上,熬得焦香扑鼻的麦芽糖的味道。

这天,叫祭灶节。在咱们北方,这天就是“小年”。对,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拉开整个春节序幕,让“年味儿”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终于有了实体感的日子。南方朋友可能会说,不对啊,我们是二十四过小年。没错,这就是所谓的“官三民四船五”,旧时说法不一样,但那份辞旧迎新的心情,我想,是相通的。

冬月二十三这个北方小年,核心就一件事:送灶王爷上天。

灶王爷是谁?

嘿,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神仙。在我小时候的认知里,他就是玉皇大帝派到我们家厨房的“常驻纪委”。一整年,他就蹲在你家灶台那儿,冷眼旁观。你家是和和美美还是鸡飞狗跳,是勤俭持家还是铺张浪费,他那个小本本上,可都记着呢。

到了冬月二十三这一天,他老人家就要“出差”了,回天庭,找玉帝做年度工作汇报。这汇报内容,可直接关系到你家来年的运势。你说,这事儿大不大?

所以,送灶王爷,那必须得郑重其事。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奶奶是怎么操作的。那时候家里还是那种老式的砖砌灶台,墙上贴着一张红红绿绿的灶王爷神像,印得有点粗糙,但眼神儿特有穿透力。奶奶会在灶台前摆上一个小小的供桌,上面没啥山珍海味,就几样东西,但样样都有讲究。

主角,必须是糖瓜。就是那种用麦芽糖做成的,圆滚滚,白乎乎,中间是空心的糖块。为啥是它?目的特别“功利”,也特别可爱——用这又甜又黏的糖,把灶王爷的嘴给糊住!让他上天见了玉帝,要么甜得说不出话,要么就只能“上天言好事”,净挑好听的说。

这简直是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带点小聪明的实用主义和浪漫想象力的完美结合。

奶奶会捻起一块糖瓜,在火上稍微烤一下,让它变得又软又黏,然后颤颤巍巍地,小心翼翼地,往那纸上灶王爷的嘴上抹。一边抹,嘴里还一边咕哝着什么“好话多说,坏话别说”之类的。那场面,现在想起来,又好笑,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那是一种对未知生活的敬畏,也是一种最朴素的祈福。

除了糖瓜,可能还会有碗清水、几柱香。等香烧得差不多了,奶奶就会把那张旧的灶王爷神像恭恭敬敬地请下来,连同一些纸钱,拿到院子里烧掉。火光升腾,烟雾缭绕,奶奶会说:“灶王爷上天喽!”我们一群小屁孩就跟着喊。那烟,仿佛就是灶王爷上天的专属坐骑。

送走了旧的,还得再请回新的。年货市场早就备好了崭新的灶王爷神像,大年三十晚上,再把他老人家给贴回去,这叫“接灶”。一来一回,一个轮回,一年就算过去了。

所以你看,冬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

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农历日期。

它是一个信号,一个开关。这个开关一打开,整个家的气氛就变了。从这天起,就要开始大扫除,叫“扫房”,把一年的穷气、晦气都扫地出门。要开始置办年货,杀猪宰羊,准备迎接新年了。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寻常日子的烟火气,而是掺杂了期盼、忙碌和团圆的,独一无二的“年味儿”。

可现在呢?

现在日子过得太快了。我们住在高楼里,用着锃亮的集成灶和抽油烟机,灶王爷早就没了安身立命的地方。糖瓜,也成了偶尔才能在庙会或者旅游景点看到的怀旧小吃,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干嘛用的。

冬月二十三这个日子,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就只是手机日历上一个平平无奇的农历标注。他们不再理解,为什么要去讨好一个“厨房纪委”,也不再相信,一张纸片能左右来年的祸福。

我理解,真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时代总要向前走。

但偶尔,我还是会怀念那个味道。怀念那种全家总动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目标而忙碌的仪式感。那不仅仅是迷信,那是一种情感的凝聚,是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物化成一个具体行动的过程。

它告诉你,这一年,无论好坏,都要翻篇了。它提醒你,收拾好心情,准备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所以,朋友,如果再有人问你,冬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你可以告诉他,那曾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开启春节倒计时的那一天。是灶糖的甜,是扫帚的忙,是烟火缭绕中,人们对来年最真诚、最朴素,也最温暖的一份祈望。

它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即便被渐渐淡忘,但只要一提起,那份独特的记忆和情感,就又会鲜活起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