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38年8月17日阳历是多少?这一天历史的尘埃下埋着什么?


你问1938年8月17日阳历是多少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奇妙的错位感。它就像在问,星期三是星期几一样。因为,“1938年8月17日”这个表述,它本身,就是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

所以,答案直白得有些让人意外:1938年8月17日的阳历,就是1938年8月17日

我猜,你真正想问的,或许是那一天的农历吧?

翻开尘封的老黄历,指尖拂过那泛黄的纸页,我们能找到答案。那一天,是农历的七月廿二。岁在戊寅,虎年。一只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艰难咆哮的猛虎。

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星期三。

但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任何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时间坐标,只要你把镜头拉近,都能看到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看到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那么,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个遥远的,属于1938年的夏日。

那天的空气里,会是什么味道?

我想,一定不会是现在这种空调房里的清爽。1938年的夏天,尤其是在中国的腹地,一定热得不像话。空气里,混杂着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溽热,但更浓烈的,恐怕是战争带来的,那股独有的焦土与火药的气息。

因为就在那个时候,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会战,正在长江两岸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武汉会战

这个词,今天我们读起来,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四个字。但在1938年8月17日这一天,它是一个巨大的、正在流血的伤口,是一个吞噬着成千上万鲜活生命的血肉磨盘。武汉,九省通衢之地,彼时成了中日双方倾尽国力豪赌的巨大赌场,整个民族的命运,就悬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像一根被绷紧到极限的琴弦,随时可能断裂。

就在8月17日前后,战火正在向武汉外围的核心阵地疯狂蔓延。

在北线,日军正沿着淮河向大别山区的战略要地进逼,富金山、潢川一线,炮火连天,喊杀震野。每一个山头,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争夺。一个年轻的士兵,可能就在1938年8月17日的清晨,迎着朝阳冲出战壕,然后就再也没有看到第二天的太阳。他的名字,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在南线,日军的舰船集结在长江之上,炮口直指瑞昌、九江的防线。江水,都被染上了一抹诡异的红色。江风吹来的,不是渔歌,而是炮弹划破长空的尖啸。

身处漩涡中心的武汉城内,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虽然战火还在外围,但战争的阴影早已像乌云一样笼罩了整座城市。频繁的空袭警报,凄厉地划破长空,是那个夏天最常见的主题曲。1938年8月17日这一天,当警报再次响起,一个正在汉口码头扛包的力夫,他不知道什么国家战略,他只知道得赶紧把货物扔下,拖着疲惫的身子往防空洞跑。一个穿着蓝布学生裙的女学生,或许正在偷偷地把油印的抗日传单,塞进路人的手里,她的眼神里,有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的坚定。

那一天,一份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或许正刊登着前线的战报,字里行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口号,但每一个读报的人心里都清楚,胜利,需要用难以想象的牺牲去换取。

这就是1938年8月17日的中国。每一分钟,都有生命在消逝,每一秒钟,都有信念在淬炼。

那么,把目光从这片焦土上移开,看看世界上的其他角落呢?

在欧洲,空气同样充满了火药味,但那是一种引而未发的、令人窒息的紧张。英国首相张伯伦,或许正在他的乡间别墅里,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为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问题伤透脑筋,他天真地以为绥靖政策能够喂饱希特勒的野心。而在德国,纳粹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面开动,正准备撕下和平的假面,露出狰狞的獠牙。山雨欲来风满楼。1938年8月17日这一天,世界正屏息凝神,等待着另一只靴子落下。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还暂时享受着和平的时光。大萧条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但生活总要继续。收音机里可能正放着爵士乐,电影院里上映着秀兰·邓波儿的电影。一个普通的纽约市民,在1938年8月17日这一天,他最关心的,可能是洋基队的比赛结果,或者是晚上该带女朋友去看哪场电影。遥远的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对他来说,不过是报纸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几行他不太感兴趣的文字。

世界就是这样,悲欢并不相通。

一个时间点,1938年8月17日,就像一个历史的横切面。在这个切面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浴血抵抗,看到了欧洲的暗流涌动,也看到了美国的隔岸观火。无数条命运的丝线,在这一天交织、碰撞、断裂、重生。

所以,当今天我们轻轻地在搜索框里敲下“1938年8月17日阳历是多少”这个问题时,我们得到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重复的日期。

我们应该看到,在那一天,一个民族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我们应该听到,在那一天,无数亡魂在风中的呐喊。

我们应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在那一天,是如何沉重而有力地跳动着。

它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它是用那样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充满血与火的日子,一天一天,堆积而来的。

历史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和年份,它是有温度的,甚至是滚烫的。而像1938年8月17日这样的日子,就是那无数滚烫的瞬间之一。我们去探寻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关于日历的好奇心,更是为了完成一场与过去的对话,为了看清楚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