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九是什么日子:深度探秘传统文化中的重阳节与节气意义


你问我,9月初九是什么日子?嘿,这个问题一抛出来,我的思绪就像那秋风里打着旋儿的落叶,一下子就飘回了好远好远。这可不是个简单用日历就能框住的日子啊,它沉甸甸地压着历史,藏着记忆,更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属于我们中国人的那份情意

没错,9月初九,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重阳节。可别小看这个日子,它在咱老祖宗那儿,可是个顶顶重要的节日。你瞧,两个“九”字重叠在一起,民间传说这“九”是阳数,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九”又与“久久”谐音,是不是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长久、长寿的吉祥气?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的传统节日,这可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登高。是啊,爬山。不是那种健身房里流汗的机械运动,而是真真切切地,去触碰山脊,去感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力道。那会儿,我家在城郊,离着一座不高不矮的山。每逢重阳节,家里大人总要带着我们,挎着篮子,里面装着自家做的重阳糕,还有那菊花酒,说是祈福,说是避灾。那会儿,我们哪懂什么祈福避灾,就觉得能跟爸妈手拉手爬到山顶,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能吃到甜糯的糕点,就是顶顶开心的事情了。那山顶的风,特别凉,但也特别清冽,能把一夏天的燥热都给吹散了,甚至连心里的那些小烦恼,也跟着风,一股脑儿地散了。

除了登高,你可别忘了佩茱萸。我奶奶总会摘来一把茱萸,用红线串了,给我们哥俩儿一人挂在身上。茱萸,听说是可以避邪、驱虫的。虽然现在看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但那份心意,那份对家人平安的期盼,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小小的茱萸,红艳艳的,别在衣襟上,给肃穆的秋色添了点生机,也添了点古老而神秘的味道。

而说到秋天,怎么能少了菊花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金黄的、雪白的、紫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开得热烈又含蓄。文人墨客们爱,说是有傲霜斗雪的品格。我们寻常百姓家,也爱那份菊花带来的清雅。院子里栽几盆,屋子里插一瓶,闻着那淡淡的清香,心里都跟着静下来。老人们常常会酿菊花酒,说是喝了能延年益寿。我虽不善饮酒,但每次看到他们围坐在一起,小酌几杯,脸上泛着红光,谈笑风生,那画面,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来得温暖、来得熨帖。那不是酒液的醇厚,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甘甜。

再后来,等我们自己也成了家,有了孩子,重阳节的意味就变得更加深沉了。它不再仅仅是登高望远,更多的是一份对长辈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都说“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这个数字,咱们中国人赋予了它太多的吉祥寓意,长久、圆满。所以,这一天,也就是咱们说的敬老节了。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城市里,重阳节的热闹劲儿,好像不如小时候那么浓了?以前,胡同口的大爷大妈们,会组织个小活动,唱唱戏,聊聊天,挺热闹的。现在呢,年轻人忙工作,老人大多在家看电视,或者被送到养老院。偶尔给爸妈打个电话,买点补品,就算过节了。我总觉得,这少了点什么,少了点那种,面对面,手拉手,实实在在的温暖

重阳节,在我看来,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这些习俗,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孝道文化的体现。我们的祖先,用这样的方式,提醒着后人,勿忘根本,勿忘养育之恩。那份对生命长度的祝福,对家庭和睦的期盼,以及对逝去亲人的追忆,都融在了这个秋天的节日里。它提醒我们,生命如秋叶,有繁茂,也有凋零,但唯有那份深厚的亲情,是四季流转中永恒不变的底色。

当然,9月初九,它也紧挨着秋天的尾巴,秋意渐浓。在节气上,它通常落在寒露霜降前后。这时候,北方已经开始感觉到明显的寒意了,南方的秋高气爽也到了极致。空气里透着一股子干燥和清冽,天空高远,云淡风轻。万物开始收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这节气的流转,也像极了人生的阶段,从生机勃勃到成熟内敛,再到沉淀蓄力。重阳节,就恰好卡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它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对未来寒冬的预感,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停下来,好好陪伴,好好思考的机会。

所以,当下次再有人问起9月初九是什么日子,我希望你不仅仅是说出“重阳节”这三个字。我更希望你能想起登高远眺时的开阔心胸,想起茱萸的避邪祈福,想起菊花酒的清雅与长寿寓意,想起那碗热腾腾的重阳糕所包含的甜糯心意。更重要的是,能想起家中白发苍苍的父母,想起他们日渐佝偻的背影,想起他们眼角眉梢的慈爱。这个节日,是提醒我们感恩,是提醒我们珍惜,是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别忘了给最爱我们、也最值得我们爱的人,一份实实在在的陪伴和温暖。这才是9月初九,真正沉甸甸的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