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七,啧,光是念出来,嘴里仿佛就含了一颗清甜的柿子。这个日子,具体是什么呢?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更像是奶奶院子里那株老槐树,藏着许多故事,风一吹,沙沙作响。
小时候,九月初七,是学校刚开学不久。秋老虎还在耀武扬威,中午的阳光能把柏油马路烤得滋滋冒油。但早晚,却已经有了凉意。我记得,放学路上,风里总是带着一丝丝甜腻的味道,那是街边卖糖炒栗子的香味,馋得我直咽口水。
九月初七,在农村,似乎是个挺重要的日子。奶奶总会早早地准备起来。早上,她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桌子,桌上铺着一块干净的红布。然后,她会虔诚地摆上新鲜的水果,几样自家种的蔬菜,还有一小碟五仁月饼。最重要的是,她会煮上一锅热腾腾的南瓜粥。她说,九月初七是“重阳节”的前奏,要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准备,祈求丰收和平安。
重阳节,对我们家来说,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远在城里的叔叔伯伯们,都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回来。那时候,家里的院子总是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人们忙着准备晚饭,孩子们则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九月初七那天,奶奶还会特意带着我去山上。她会指着满山遍野的菊花告诉我,说这花儿是重阳的象征,要我们记住。她也会摘一些野菊花,回家泡水喝,说是可以清热解毒。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奶奶在山间漫步。她会给我讲一些关于山神的故事,讲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秘密。
记忆里,九月初七的天空总是特别的蓝,像一块巨大的宝石。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带来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菊花的淡淡清香。那种感觉,特别的舒服,特别的惬意。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城市。九月初七,对我来说,也变得不一样了。城市里,少了乡村的宁静,多了几分喧嚣。街上,没有了糖炒栗子的香味,只有汽车的尾气。
但是,每当到了九月初七,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我会想起奶奶,想起那棵老槐树,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的南瓜粥,想起那满山遍野的菊花。
九月初七,是怀念,是思念,是乡愁。
我开始尝试着去寻找那些属于九月初七的印记。我会买几斤栗子,自己在家炒,重温那熟悉的味道。我也会在阳台上种几盆菊花,让家里多一些秋天的气息。
我开始关注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我了解到,重阳节不仅仅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更是一种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开始主动去关心身边的老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九月初七,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日子,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要记住自己的根,要记住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人。
现在,我经常会在九月初七那天,给奶奶打个电话。我会告诉她,我很好,我会好好照顾自己。我也会告诉她,我没有忘记她,没有忘记家乡的一切。
九月初七是什么日子?
它可能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在我心里,它却是特别的。它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承载着我的乡愁,承载着我对亲人的思念。它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提醒我,要记住传统,要传承美德。
九月初七,是提醒,是警醒,是希望。
或许,在未来的九月初七,我会带着我的孩子,回到家乡。我会带着他在院子里种一棵小树,我会给他讲关于重阳的故事,我会告诉他,要记住自己的根,记住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温暖和爱的人。这样,九月初七的意义,就会在我的孩子身上延续下去。
而我,也将在每一个九月初七,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愿家人平安健康,愿家乡繁荣昌盛。因为,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九月初七,永远是连接我们与过去、与家乡、与亲人的纽带。它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属于我的重阳之花。这朵花,也许并不娇艳,但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最温暖的记忆,和最美好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