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号是什么日子?聊聊植树节和它背后我们淡忘的人与事


3.12号是什么日子?你问我。

嗯……让我想想。这天,风里那股子凛冽的劲儿差不多就散了,虽然摸上去还是凉的,但已经不是冬天那种能扎进骨头里的冷。空气里,尘土味儿里开始混杂一点点湿漉漉的、翻新泥土的气息。光秃秃的树枝,你凑近了看,能发现一些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芽苞,憋着一股劲儿,跟个攥紧的拳头似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天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写在日历App上的小小的绿色标签——植树节

记忆里,这个节日的画面感是顶格拉满的。小学时候,红领巾系得歪歪扭扭,跟着全班同学,一人拎着一把比自己还高的小铁锹,或者提着个晃晃悠悠的小水桶,浩浩荡荡地开赴学校后面那片早就被刨好一个个树坑的荒地。那不是种树,那更像是一场盛大的、以泥土为主题的集体游戏。老师在前面喊着“一二三”,我们就把小树苗扶正,笨拙地把土填回去,再用脚踩得结结实实。最后,提着桶,歪歪斜斜地浇上一点水,看着水“滋”地一下渗进土里,心里那种满足感,好像自己真的为地球的绿化事业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现在呢?这个日子更像一个朋友圈的“主题日”。各大品牌会推出绿色主题的海报,一些App会让你在虚拟世界里种一棵树,然后告诉你,远方的某片沙漠里,真的有一棵梭梭树因为你的“努力”而被种下。一种仪式感,对吧?我们用指尖的滑动,完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春天的拥抱。方便,快捷,甚至有点赛博朋克式的浪漫。

但说真的,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那股子泥土的腥气,缺了铁锹碰到石子的脆响,缺了阳光晒在后脖颈上那种暖洋洋的痒。

我们好像越来越习惯于把宏大的概念,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可以量化的数据。

然而,3月12号,它承载的重量,远不止一棵树那么简单。

你可能不知道,或者说已经忘了,这一天,首先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

将植树节定在这一天,本身就是一种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重要性、并极力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很多规划和演讲里都提过,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就不能没有广袤的森林。他那个著名的口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常常忽略了前半句的那个“树木”。在他看来,种树和培养人才,是同等重要的、奠定国本的大事。

所以,你看,这个节日的根,扎得有多深。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环保潮流,它和一个伟人的理想、和一个民族的百年愿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扛起铁锹,种下一棵树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延续一种精神,一种对未来的、沉甸甸的期许。那种感觉,和在手机上点一下“浇水”,终究是不一样的。

这让我想得更远了点。

我们这个时代,太快了。什么都追求即时反馈。发个消息,希望对方秒回;下个单,恨不得半小时就送到;做一个项目,恨不得下周就能看到收益。我们习惯了“短平快”,对于那些需要漫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的事情,渐渐失去了耐心。

而种一棵树,恰恰是这一切的反面。

你今天种下一棵小树苗,它细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断。你给它浇水,施肥,它可能好几个月都没什么明显的变化。一年,两年,它才慢慢长高一点,抽出几根新的枝丫。十年,二十年,它才能长成一棵可以为你遮风挡雨的大树。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你没办法给它“开加速”,也没办法“氪金”让它一夜长成。

它需要的就是时间,是耐心,是日复一日的、近乎枯燥的守候。

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吗?

学一门乐器,养一个习惯,经营一段感情,甚至,养育一个孩子。哪一件是能够“速成”的呢?我们总想着找到秘籍,找到攻略,却忘了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经过时间的熬煮。

所以,3.12号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个提醒。

提醒我们,在低头刷手机的时候,偶尔也抬头看看窗外的树。看看它们如何在四季轮回里,沉默而坚定地生长。

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除了虚拟的成就感,还有一种更踏实的、源于创造和守护的快乐。那种亲手把一棵生命栽进土地,并看着它扎根、发芽的快乐。

提醒我们,要像种树一样,去对待我们的生活和梦想。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焦虑。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积累的价值。我们今天埋下的每一颗种子,付出的每一点努力,或许不会马上开花结果,但总有一天,它们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长成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森林。

所以,如果可以,今天,或者这个春天里的任何一天,别只在朋友圈里种树了。

走出门去,找个地方,亲手种一棵。

或者,哪怕只是去公园里走走,找一棵你喜欢的大树,靠在它身上,听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感受一下那种从大地深处传来的、安静而磅礴的力量。

你会发现,3.12号,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是一种关于生命、时间和希望的哲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