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天吗?2021年三月二十四日。
我记得。那天早上的空气好像都跟平时不一样,打开手机,一股看不见的硝烟味儿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真实世界里的火药味,是信息流里,字里行间,每一个像素点都在燃烧的愤怒。
起初,只是一张截图,一份声明,来自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快时尚品牌——H&M。那份声明其实不算“新闻”,是旧事。但它就像一颗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地雷,在那天,被引爆了。声明里那些基于所谓“民间社会组织和媒体报道”而对新疆棉花做出的“关切”和决定,每一个字眼都像针一样,精准地扎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末梢。
然后,一切都失控了。
或者说,一切都走向了它该去的方向。
我的微博时间线,前所未有地“整齐划一”。平日里追星的、聊动漫的、晒猫的、发牢骚的……所有人,在那一刻,仿佛都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士兵。愤怒,是唯一的通行语言。“一边想赚中国人的钱,一边造谣抹黑中国?” 这种直白到近乎咆哮的质问,刷爆了每一个评论区。
紧接着,就是那场堪称内娱史上最壮观、最迅速的“解约潮”。黄轩工作室,第一个。一纸声明,干脆利落,像平地一声雷。“我司演员黄轩与H&M品牌已无合作”。紧接着,宋茜工作室。再然后,辣目洋子、薇娅……解约声明像多米诺骨牌,一张接一张倒下,速度快到让人眼花缭乱。那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切割了,那是一种态度,一种被冒犯后的集体反击。每一个点赞,每一次转发,都是一张选票。我们投给了自己的尊严。
电商平台也动了。淘宝、京东、拼多多……几乎是一夜之间,你再去搜索“H&M”,得到的结果是“抱歉,没有找到相关的宝贝”。它就那样,从我们最熟悉的消费场景里,被“物理清除”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瞬间变得像一座数字孤岛。
新疆棉花,这个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代表着温暖、纯净、优质的名词,在那一天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分量。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它成了我们的底线,我们的名誉,是我们不容置喙的清白。所有人都开始疯狂转发“我支持新疆棉花”的红色海报,那抹红色,是国旗的颜色,也是我们心头滚烫的热血。
然而,就在我们为了棉花义愤填膺,一致对外的时候,世界的另一头,一个更加物理、更加具象、甚至带着几分黑色幽默的“堵塞”,正以一种近乎荒诞的姿态,霸占着全球新闻的头条。
一艘名叫“长赐号”(Ever Given)的巨型货轮,偏了。
就在苏伊士运河,那条全球最繁忙的航运大动脉里,它庞大的身躯以一个诡异的角度,横着卡住了。对,就是你想的那样,像一个莽撞的巨人,在一条窄小的巷子里,把自己给别住了。
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那张卫星图上。巨大的货轮,和它旁边那台显得无比渺小、像玩具一样的挖掘机。那个画面太有冲击力了,充满了现代工业社会力不从心的荒诞感。全球百分之十几的海上贸易,无数的石油、商品、原材料,就因为这一个“莽撞的转身”,全部堵在了运河的两端。无数艘巨轮在红海和地中海上排起了长队,焦急地等待着。
网络上全是段子。那台孤独的挖掘机成了“打工人之光”,“长赐号”被做成了各种梗图。人们一边为可能到来的全球供应链危机而焦虑,一边又忍不住被这戏剧性的一幕逗乐。
现在回想起来,2021年三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真的太魔幻了。
东方,我们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线上“清障”。我们抵制一个品牌,捍卫一片棉田,我们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尊严的航道上,清除那些由谎言构成的“障碍物”。这是一种无形的战争,战场在网络,武器是我们的声音和态度。
西方,或者说全世界,在目睹一场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物理“堵塞”。人类引以为傲的工程奇迹,在一次意外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全球化的命脉,被一艘船掐住了喉咙。
两种“堵塞”,在同一个时间平面上发生了。一种是价值观的拥堵,一种是物流链的拥堵。它们看似毫无关联,但冥冥之中,又好像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它的运转,它的规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无论是精神层面的信任,还是物理层面的联通,都可能在瞬间崩塌。
所以,2021年三月二十四是什么日子?
它不是什么纪念日,也不是什么传统节日。但它是一个坐标,一个刻度。它用一种极其戏剧化的方式,让我们同时看到了两种冲突。一种是关于尊严的坚决不退让,一种是关于现实的猝不及防。
那天,我们愤怒着,也围观着。我们是事件的亲历者,也是另一场全球大戏的旁观者。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同仇敌忾,也在别人的世界里看着热闹。
那天过后,“新疆棉”成了一个符号,而“苏伊士运河堵船”成了一个梗。但我们心里都清楚,那一天留下的印记,远不止于此。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命运共同体”这五个字背后,既有利益的捆绑,也有价值的碰撞。它也让我们明白,当愤怒和荒诞同框出现时,生活,才是它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