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边,每到旧历二月初三,总觉得空气里多了点儿啥不一样。不是什么大日子,不像春节那样锣鼓喧天,也不像清明那样肃穆庄重。可就是这么一个日子,在我心里,总萦绕着一股子特别的年味儿,还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仪式感。
旧历二月初三,这日子听着就透着一股子老派。古时候,他们管这天叫“青龙抬头日”。嘿,光听这名字,是不是就觉得挺带劲?好像沉睡了一冬的青龙,终于要从泥巴地里钻出来,伸个懒腰,抖擞抖擞精神,准备开始大干一场了。这不就是春天来了嘛!沉甸甸的寒意总算是要散了,那股子冻得人直哆嗦的天气,慢慢也就缓过劲儿来了。
我想象着,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那些古人过这日子是啥样?他们会观察天象吧,看云怎么卷,看风怎么吹,是不是预示着今年的收成会好?他们大概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那些冬天囤积的“晦气”都扫出去,迎接新的开始。我总觉得,这样的日子,最适合做点有“仪式感”的事情。
比如,理发。这“青龙抬头”嘛,人的头发不也是跟龙身上的鳞片似的?这天理个发,象征着把旧的一年里的不如意都剪掉,新的一年里,头发长得又密又好,人也精神。我小时候,家里大人就老催着,说这日子要理发,长出来的头发会比平时长得快,还说能把“霉运”都剃光。虽然现在没人这么迷信了,但旧历二月初三去理发店,总还是觉得有点儿意思,一种和老祖宗精神连接的感觉。
还有,这天也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有时候,这民间说法就是这么凑巧,日子相近,意思也差不多。都是讲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龙,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神圣的象征,是力量,是变化,是生机勃勃。龙抬头,就是说这大地要苏醒了,沉睡的生命力要迸发了。
当然,这“青龙抬头日”的说法,也有说是纪念什么神仙诞辰的,比如“天官”啊,“土地公”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说法,却都指向了一个意思:春天来了,该“动”起来了。这不像冬天那样,万事万物都好像被按了暂停键,而是要开始播种,开始生长,开始一年新的循环。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长辈,特别是老太太们,会在这天做点特别的吃食。比方说,会把面条扯得特别长,叫“龙须面”。吃一碗长长的龙须面,就好像能把一年的好运都“拉”回来,越拉越长。还有些地方,会把煎饼做成圆圆的、扁扁的形状,中间鼓起来,边缘往下坠,形似龙鳞,这叫“龙鳞饼”。吃下这“龙鳞饼”,就好像能得到龙的庇护,平平安安的。
我小时候不爱吃那些“规矩”的东西,但每次闻到那股子面粉在锅里煎炸出来的香气,心里总是暖暖的。那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过往岁月沉淀下来的,一种温暖的印记。那时候,日子过得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这些带着美好寓意的东西,那种满足感,现在想想,真是可遇不可求。
现在呢,日子过得快了,节奏也乱了。很少有人会专门为旧历二月初三去理发,去吃“龙须面”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旧历二月初三是啥日子,更别说“青龙抬头”了。但,我总觉得,这背后蕴含的文化,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新生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是值得我们去记住,去体会。
旧历二月初三,它不仅仅是一个日期,它是一个符号,是春天真正开始降临的信号。是万物复苏,是生机勃勃,是告别寒冬,是迎接希望。这日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庆祝,没有隆重盛大的仪式,但它在悄悄地提醒着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生命,还在绽放。
有时候,我会站在窗前,看看天空。虽然看不到真的青龙,但那蓝蓝的天,飘着的云,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都仿佛在告诉我:看,春天真的来了。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种子,那些沉睡了一冬的生灵,都已经被这股子暖意唤醒,正摩拳擦掌,准备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它们新的生命篇章。
对我来说,旧历二月初三,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把心里积攒了一冬的阴霾,和着那一天刮过的风,一起吹散。然后,像那初生的嫩芽一样,舒展身体,面向阳光,开始努力地生长。这种感觉,很微妙,很触动。
即使现在,我也会在这一天,刻意地去理个发,或者吃点面条,就为了那种仪式感,为了不忘却那份古老的传承。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对抗遗忘的一种方式吧。用一点点小小的行动,去连接那些已经模糊的过去,去感受那些依然鲜活的文化。
所以,如果你问我,旧历二月初三是什么日子?我会告诉你,那是春天的序章,是希望的起点,是古老中国文化里,一个充满生机与力量的,不容忽视的日子。它不张扬,但却有着深沉的力量,就像那蓄势待发的春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悄悄地改变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