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2020年初三,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它是一个符号,一个烙印,狠狠地刻在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甚至说,是全世界人民的集体潜意识里。那个庚子年春节,本该是万家灯火、欢声笑语的团圆时刻,结果呢?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尤其初三,这个承载着拜年走亲戚、吃喝玩乐的传统日子,忽然之间,变得那么陌生,那么沉重。
你问我2020年初三是什么日子?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不是日历上的那个普通标注,而是一幅幅模糊又清晰的画面。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是空气里都弥漫着的、挥之不去的不安与寂静。你还记得吗?大街小巷,以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景象,突然之间,变得空空荡荡,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也是行色匆匆,脸上都严严实实地罩着一个口罩,眼睛里透着戒备,透着迷茫。我呢,大年初一那天还在和家人说笑,盘算着初二去哪个亲戚家,初三又要去哪里逛庙会。结果呢?初一晚上,消息就铺天盖地而来,武汉封城,疫情蔓延。一下子,所有的计划都成了泡影。初二、初三,原定好的拜年行程,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地取消,语气里都带着歉意,带着隐隐的担忧。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一道无形的墙,生生隔断了与世界,与亲友的连接。
以前的初三是什么样子的?我记得,小时候的初三,早上是被鞭炮声吵醒的,然后一家人穿上新衣服,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接着就浩浩荡荡地出发去外婆家,去舅舅家。路上,孩子们嬉闹着,大人们谈笑着,手里拎着年货,心里揣着喜悦。到了亲戚家,满屋子都是人,你一言我一语,家长里短,欢声笑语,那叫一个热闹!饭菜摆满了一桌子,酒香和饭菜香混杂在一起,氤氲出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则会凑在一起放烟花,玩游戏,抢红包,笑声能掀翻屋顶。可2020年的初三,我的外婆家,我的舅舅家,甚至是我的父母家,都变得遥不可及。电话里,问候变得小心翼翼,从前的家长里短,变成了“你家里储备了多少菜?”“出门一定戴好口罩啊!”“千万别乱跑!”每一句话都像裹着一层沉重的糖衣,甜里带着苦涩。
那几天,社交媒体简直是沸腾了。各种信息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让人心惊胆战。钟南山院士的出现,像是一根定海神针,暂时稳定了人心,但也让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那时候,手机几乎是不离手,不断刷新着新闻,刷着微博,刷着微信群。武汉的医护人员,物资短缺,病房告急……每一个字眼都像刀子一样扎在心上。我看到那些医护人员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印痕,看到他们疲惫却坚毅的眼神,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初三那天,我躺在家里,电视开着,但根本看不进去,脑子里全是这些画面。那种无力感,那种被巨大的未知裹挟的恐惧,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家里的饭菜,即便再丰盛,吃起来也感觉索然无味。以往阖家团圆的温馨,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感所取代。
说真的,2020年初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隔离”。不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心理上的隔离。它让我们突然之间,对周遭的一切都产生了怀疑。从前习以为常的亲密接触,握手、拥抱,变成了需要警惕的行为。出门买个菜,都得全副武装,回来恨不得把全身都消一遍毒。这种谨慎,这种防备,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距离,重新思考“安全”的定义。那些在网上流传的段子,“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一开始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很快,它就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我们真的宅在家里了,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宅着,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
这次疫情,它不仅仅是一场疾病,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在那个初三,被放大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医生护士的逆行,看到了基层干部和志愿者的坚守,看到了普通民众自觉配合、共克时艰的决心。那些自发捐款捐物的普通人,那些在网上分享抗疫知识的专家,甚至那些在社区群里互相鼓励、分享生活物资的邻里,都让我觉得,在灾难面前,我们这个民族,真的有股拧成一股绳的力量。当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抢购、囤积、甚至造谣,但那些,很快就被淹没在了更宏大的抗疫洪流里。
2020年的初三,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记忆,它也是一个集体记忆的起点。从那天开始,我们学会了“云拜年”、“云办公”、“云上课”。我们戴上了口罩,习惯了扫健康码,学会了保持社交距离。这些曾经听起来科幻的概念,在那个庚子年的初三之后,迅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迫使我们加速了对数字化生活的接纳和依赖。想象一下,如果不是那场疫情,我们的老年人可能不会那么快地学会用微信视频,孩子们可能不会那么快地习惯网课,而我们自己,也不会那么熟练地运用各种线上工具。这是一种被迫的进步,一种带着阵痛的转型。
所以,当你说“2020年初三是什么日子”时,我的回答是:它是一个觉醒的日子,一个转折的日子,一个重新定义我们生活方式的日子。它让我们懂得了,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健康是多么的宝贵。它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比如自由地呼吸、随意地出行、与亲友的面对面相聚,其实都是弥足珍贵的幸福。那一天,那种氛围,那种无助又充满希望的矛盾情绪,至今想起来,依然能让我心头一紧。
三年过去了,疫情的阴影逐渐散去,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我们摘下了口罩,可以自由地旅行,可以再次与亲友们紧密相拥。但2020年的初三,那个特殊的日子,它留下的痕迹,是永远抹不掉的。它像一个无声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大自然的力量何其伟大,人类的渺小与脆弱。同时,它也证明了,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人类的韧性、智慧和团结,又能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
那个初三,对我而言,它不是简单的“农历正月初三”,它是一堂全民的生命教育课。我们在这堂课上,学会了敬畏,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感恩那些逆行者,感恩那些坚守者,感恩每一个默默配合的普通人。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命运共同体”这五个字的真正含义。那一天,是沉重的,是担忧的,但它也孕育了希望,催生了改变。未来的日子里,每当回忆起那个庚子年的春节,每当想到2020年的初三,我都会想起那份特殊的寂静,那份独特的团结,和那份深刻的成长。它,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一个让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刻骨铭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