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问12月24日25日是什么日子?这可不是简简单单两个日期能概括的。对我来说,这两个日子,简直是冬日里最“五光十色”,也最让人心头泛起无数涟漪的一对儿。如果你要寻一个官方解释,那自然是平安夜和圣诞节。前者是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前的夜晚,后者则是其降临人间的正日子。这听起来有点儿“遥远”,有点儿“神圣”,甚至带着点儿宗教的肃穆感,对不?但说真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东方人,尤其是我们这些自小浸润在传统农历节日氛围里长大的,它早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更世俗的意义。
记忆里,最初接触圣诞节,大概是小学时,教室黑板上悄悄冒出的一两幅简笔画:一棵歪歪扭扭的圣诞树,上面挂着几个圆球,旁边是胖乎乎的圣诞老人。那时候,只觉得新奇,觉得洋气。毕竟,我们的春节是鞭炮震天,是红灯笼高挂,是满桌丰盛的团圆饭,可这个“洋节”呢?它带着一种异域的神秘感,像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只可远观。彼时,它还不像现在这样,深入大街小巷,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现在想想,这份“神秘”是如何被打破的?大概是从商场的玻璃橱窗开始吧。每年十一二月交替之际,那些平日里只是摆着服装、首饰的展示区,便会魔术般地变身。巨大的圣诞树被搬进来,顶端总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彩灯缠绕,红绿金银的装饰球挂得满满当当。玻璃上贴着雪花,门口可能还站着一个塑料做的圣诞老人,背着鼓鼓囊囊的礼物袋,脸上挂着僵硬却“慈祥”的笑。空气里,也开始弥漫起一股混合着姜饼、肉桂和某种松针味的香气——这都是我后来才学会分辨的味道,那时候,只觉得“很好闻,很暖和”。
到了12月24日,也就是平安夜,那氛围简直是达到了顶峰。我记得有一次,在市中心,人潮涌动得几乎要把我挤扁。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好像这一晚,有什么天大的喜事要发生。情侣们手牵着手,在寒风中依偎,头顶是璀璨的灯光,耳边是变调的圣诞歌曲。孩子们戴着圣诞帽,在人群里穿梭,手里可能还拿着一个发光的鹿角。街边的小贩,聪明得很,把平时几块钱一个的苹果,裹上精致的包装,瞬间身价倍增,美其名曰“平安果”。买的人络绎不绝,图的就是一个吉利,一个彩头。我当时就在想,你看,一个苹果,原本多平常的东西啊,一旦被赋予了平安的寓意,便能这样牵动人心,这仪式感,真是有趣极了。
当然,也有那么些年,我被朋友拉着,参加平安夜派对。屋子里挤满了人,音乐声震耳欲聋,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杯酒,笑着、闹着。大家交换小礼物,可能只是一个有趣的小摆件,也可能是一张手写的贺卡,但那份“被记住”的温暖,却能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我喜欢那种没有负担的快乐,抛开工作,抛开生活的琐碎,只是单纯地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那一刻,圣诞节的宗教背景似乎完全隐匿了,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狂欢节”,一个连接人与人情感的理由。
到了12月25日,也就是圣诞节正日,气氛会稍微缓和一些。平安夜的喧嚣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节日温情。如果说平安夜是外放的,是属于街头的、属于派对的,那圣诞节正日,则更多是内敛的,属于家庭的,属于亲密无间的陪伴。
我会想起电影里那些经典的圣诞节画面:壁炉里橘红色的火焰跳动,屋子里弥漫着烤火鸡的香味,孩子们拆开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惊喜地尖叫。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这画面太具感染力了,即使我从未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也总能在心里勾勒出它的样子。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家庭生活状态,一种温暖的团聚,一种无条件的爱。
当然,我们东方家庭的圣诞节,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肯定大不相同。我们没有那些世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也没有从小耳濡目染的家族传统。所以,我们的圣诞节,往往更像是一个“借来的理由”。借一个名头,让一家人可以找个机会吃顿好的,或是和朋友们找个借口聚一聚。它可能不再是“耶稣的生日”,而是“我们聚会的日子”。这种文化上的“挪用”和“在地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它展现了文化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圣诞节背后那股强大的消费主义浪潮。说真的,当这个节日从宗教意义被“解放”出来,它便迅速被商业大潮所裹挟。商场里铺天盖地的“圣诞特惠”,线上购物平台此起彼伏的“圣诞限定”,都在提醒你:该买礼物了!该消费了!有时候,我也会陷入这种购物狂欢的旋涡。毕竟,在那些精心设计的宣传语和图片面前,谁能抵挡住诱惑呢?我们买下那些圣诞主题的马克杯、袜子、装饰品,并非真的需要,可能只是为了“感受一下节日气氛”,为了满足内心那一点点“仪式感”的渴望。这消费,有时候是理智的,有时候是冲动的,但它无疑已经成了现代圣诞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或许带走了些许节日的纯粹,却也用另一种方式,维系着节日的活力和存在感。
细细想来,12月24日25日,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情感的锚点。它不是我的原生节日,却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提醒我,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心情如何,总有一些日子,可以让我们暂时放下忙碌和压力,去感受温暖、爱与陪伴。它可以是和心爱的人在平安夜吃一顿烛光晚餐,交换礼物;也可以是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老电影,聊聊家常;甚至,也可以是独自一人,泡上一杯热饮,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圣诞颂歌,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
我记得有一年圣诞节,我独自一人在国外。那天雪下得很大,整个城市都被包裹在一片洁白之中。我没有派对,也没有大餐,只是去了一家小咖啡馆,点了一杯热巧克力。窗外,行人裹得严严实实,步履匆匆。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属于节日特有的柔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节日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形式有多么宏大,也不在于你身边有多少人,而在于你内心深处,是否感受到那份宁静的、美好的、可以慰藉心灵的力量。它让你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一个闪光的瞬间,一个可以被记住的理由。
所以,你再问我12月24日25日是什么日子?我的答案,可能会很长。它当然是平安夜和圣诞节,但又不仅仅是。它是我童年时对异域文化的朦胧好奇,是我青春期和朋友们彻夜狂欢的放肆,是我成年后在商场里感受消费主义浪潮的无奈与满足,更是我在异乡雪夜里,一杯热巧克力带来的温暖与思念。它是每年年末,那个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爱、去付出爱的温柔的信号。它承载了太多的个人记忆、文化变迁和社会缩影。这两个日子,就像冬夜里点亮的万家灯火,它们并非只为某一个信仰而燃,更是为了点亮我们心底那些关于希望、团聚、快乐的普遍渴望。你瞧,它多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