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是什么日子


2020年3月8日是什么日子?疫情阴影下的国际妇女节,全球女性如何应对挑战,留下深刻记忆与启示。

回望 2020年3月8日是什么日子,那仿佛是昨日,又像是隔了一个世纪的久远时光。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往年花团锦簇、笑语欢声的国际妇女节,而是一幅带着某种荒诞与沉重的画面。那一年,三月的阳光已经有了暖意,本该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可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且警惕的气氛。我们刚开始学会了戴口罩出门,超市货架上的消毒液和手纸,也从不以为意变成了抢手货。新闻里,一个又一个地名,从遥远的武汉,逐渐蔓延到意大利的伦巴第,然后是整个欧洲,再到美洲大陆,像野火燎原,烧得人心惶惶。

记得很清楚,那个周日,我起床时,手机上弹出的依然是关于 疫情 的最新数据,感染人数,死亡病例,每一个数字都带着冷冰冰的刺痛。窗外,街道比往常安静许多,偶有行人也是行色匆匆,脸上都捂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周遭。朋友群里,往年这时,总有人张罗着聚会,或者分享收到鲜花、礼物的小确幸。可那一天,大家的讨论,几乎都围绕着“口罩还能买到吗”、“复工到底什么时候”、“孩子在家上网课都快把人逼疯了”这些琐碎又沉重的话题。 妇女节 的标签,贴在那一天,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又那么,意味深长。

它格格不入,是因为往昔的欢庆与表彰,似乎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冲淡了所有色彩。大家都在为生存而战,为健康而忧,哪有心思去想什么“女神节”?可它又意味深长,恰恰是因为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抗疫战争中,女性力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被推到了台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正是那一天,我们开始真正审视并定义这场危机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她们所承受的,和所付出的。

我那时在一家媒体工作,每天接触到的故事,简直让人心如刀绞。我看到无数女性医护人员,剪去长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脸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病房里。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可在那一刻,她们首先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守护者。新闻画面里,一个年轻的女护士,从隔离病区出来,摘下口罩,脸上满是汗水和疲惫,却对着镜头挤出一个坚强的笑容,说:“没事,我们顶得住。”那种无声的韧性,是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描述的。那不是一种“被表彰”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种真实日常被迫却又主动选择的担当。

再看那些居家隔离的普通女性,她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孩子们学校停课,从线下转为线上,一时间,家里的客厅就成了教室、办公室、游乐场,甚至厨房也承担了更多一日三餐的任务。我身边有不少职场妈妈,她们白天远程办公,晚上熬夜批改孩子作业,还要做好一家人的三餐和消毒防护。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她那段时间每天都感觉自己像个陀螺,不停地转,没有一刻停歇。她苦笑着说:“过去觉得妇女节是用来给自己放个假的,那天我才发现,它更像是提醒我,我真的太需要一个假期了!”话语中,既是无奈,也是一种对自身耐力的重新发现。这种发现,是带有疼痛感的。

还有那些从事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的女性,她们是家里的顶梁柱,疫情一来,收入锐减甚至直接中断,生活的重担瞬间变得岌岌可危。我记得新闻里有一个卖菜的大姐,戴着口罩,站在空荡荡的菜市场里,她说:“我不怕病毒,我怕的是没有钱给孩子交学费。”那份朴素的焦虑,直戳人心。2020年3月8日,对她们来说,不是什么节日,更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普通工作日,甚至是一个充满挣扎的生存日。

然而,正是在这种深不见底的困境中,女性力量才被真正地,不带任何修饰地,显露出来。我看到社区里的女性志愿者,戴着红袖章,挨家挨户送物资,为独居老人跑腿买药。她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地做着那些最不起眼,却又最不可或缺的工作。她们的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坚定。那些平日里可能被忽视、被认为“琐碎”的照护工作社区支持,在疫情面前,变得无比重要,无比闪亮。我们这才意识到,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经济指标,更是这些由无数女性默默承担起的,有温度有人情味基础保障

那一年的国际妇女节,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精致的下午茶,更没有往年那些“活出自我”、“做自己的女王”的口号式宣传。取而代之的,是汗水、泪水、口罩下的喘息声,和无数个默默付出的背影。它逼迫我们去思考,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女性,她的力量体现在哪里?是精致的妆容,还是超强的职场能力?不,在那个特殊的节点上,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在危机面前的坚韧担当共情奉献。她们是抗疫前线的战士,是家庭堡垒的守护者,是社区联结的纽带。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撑起了半边天,甚至在很多地方,支撑起了大半边天。

说实话,那时我心里其实是有些悲哀的。悲哀于,为什么非要等到灾难降临,我们才真正能看清并肯定这份力量?为什么在平日里,这些付出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低估、被边缘化?这种反思,带着一种尖锐的自省。

2020年3月8日是什么日子?它是一个分水岭,是全球抗疫初期的一个特殊记忆点。它不仅仅标记了那一天,更像是刻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提醒我们,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混沌时期,人类,尤其是女性,是如何以一种原始而又强大的生命力,去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女性”的定义,不再仅仅是商业符号下的“独立女性”,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在疫情中挣扎、付出、坚守的“她”。

如今,三年过去了,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偶尔走在街上,看到那些摘下口罩的笑脸,会突然想起那个特殊的日子。那些记忆,并非仅仅是悲伤或恐惧,更多的是一种敬佩,一种感恩,以及一种深深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它让我们明白,在任何危机面前,那些被视为“柔弱”的女性,往往能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勇气和力量

那一天,没有绚烂的烟火,没有盛大的庆典,只有平凡女性在不平凡时期,默默书写下的不朽篇章。它更像是一次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女性在社会中的真实价值不可替代性。每当再想起那一天,我都会在心底默念:感谢那些坚韧勇敢无私的女性们,是你们,让那个阴霾笼罩下的国际妇女节,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力量。而这份记忆,注定会伴随我们一生,时刻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蕴藏在平凡的坚守之中。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活生生日常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