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1921.7.1是什么日子?揭开一个伟大时代的序幕


1921年7月1日是什么日子?

这个问题,问出来,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看似铁板钉钉的日子,背后其实藏着一点小小的“乌龙”和更大的波澜壮阔?

说实话,我总觉得,我们对很多历史节点的记忆,都简化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日期,一个地点,一个事件名称。就好像电脑里的快捷方式,点一下,知道它指向什么,但文件本身有多大,里面藏着多少细节、多少情绪,我们往往忽略了。1921.7.1,就是这样一个“快捷方式”。

我们先来解开那个小小的“乌龙”。严格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日子其实是1921年7月23日。那为什么后来把7月1日定为建党纪念日呢?原因挺有人情味的。战争年代,资料散失,亲历者们也记不清确切的日期了。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位“一大”代表,只记得是七月份,具体哪天忘了。到了1941年,在延安,中央决定要正式纪念这个伟大的开端,于是就取了七月的开头——7月1日,作为一个象征,一个起点,一个从此要被亿万人铭记的日子。

你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和人的温度,它不是一串冰冷的代码。

但日子是哪天,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七月,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那个夏天。想象一下,1921年的上海。法租界。石库门。黏腻的空气里混杂着黄浦江的潮气、饭菜的香气和隐约的骚动。黄包车的铃铛声,街头小贩的吆喝声,还有那些藏在繁华之下的暗流涌动。

就在望志路106号(现在是兴业路76号),一栋再普通不过的砖木小楼里,历史的惊雷正在悄然酝酿。

当时,谁能想到呢?

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大的45岁,最小的才19岁。他们从天南海北而来,带着口音,带着各自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挤在一间并不宽敞的屋子里,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眼睛里的光,却是怎么也藏不住的。有湖南来的青年,叫毛泽东,带着一口浓重的湘音;有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叫李达、李汉俊;还有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高鼻子蓝眼睛,显得格外扎眼。

他们是来开会的。一个后来被称为“一大”的会议。

气氛是紧张的,甚至是压抑的。他们必须秘密行事,像地下工作者一样,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因为那个时代,容不下这样的声音。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神州陆沉。无数仁人志士想过各种办法,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改良主义……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整个中国,就像一艘在黑夜里迷航的巨轮,找不到灯塔。

那到底是什么,能让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做这样一件当时看来前途未卜、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大事?

是信仰。是一种被逼到墙角,不得不自己砸开一条路的决绝。

他们看到了十月革命的曙光,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描绘的蓝图。他们相信,只有这个东西,才能救中国。这听起来有点宏大,有点像教科书。但你得把自己代入进去。想想一个年轻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欺凌,同胞在苦难中挣扎,那种焦灼、那种不甘、那种“我必须做点什么”的冲动,就会变得无比真实。

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因为一个陌生人的突然闯入,他们被迫中断会议,迅速撤离。危险,就在咫尺之间。

于是,故事的下半场,转移到了一个更富诗意,也更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嘉兴南湖

一艘小小的游船,后来我们称之为“红船”。

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吗?湖面上烟波浩渺,船舱里却风雷激荡。就在这艘伪装成游客的小船上,他们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一个后来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政党,就这样,在一个极其简陋、极其危险的环境里,宣告诞生了。

没有盛大的典礼,没有媒体的报道,没有万众的欢呼。

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

1921.7.1这个日子,或者说那个七月,就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起初,只是激起了一圈微不足道的涟漪,甚至很快就消失不见。但谁能料到,这圈涟漪,会一圈圈扩大,最终掀起滔天巨浪,彻底改变了整个深潭的生态。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从最初的十几个人、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中间,隔着的是整整一个世纪的血与火,是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是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是解放战争的百万雄师,是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滚滚。

每当我走在今天繁华的都市,看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坐上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享受着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生活时,我偶尔会恍惚一下。我会想起1921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想起那艘南湖上的小船。

正是那艘船,为我们这艘“中国号”巨轮,校正了航向,树立了灯塔。

所以,1921.7.1是什么日子

它不仅仅是一个建党纪念日

它是一个开端。一个关于梦想、关于牺牲、关于奋斗的史诗的开端。

它是一种精神的源头,后来我们称之为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它更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忘记,一百多年前,有一群年轻人,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点燃了那一粒星星之火。

那一粒火种,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