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号是什么日子是什么节?从宗教起源到现代狂欢的深度解读


每当年底的冷空气开始变得有那么点仪式感,街上的商家比谁都猴急地挂上红绿彩带和闪烁的灯串,你就知道,那个日子又近了。12月25号是什么日子是什么节?这个问题,如今问十个人,可能九个半都会脱口而出:圣诞节嘛!但你再追问一句,圣诞节,又是个啥?气氛可能就有点微妙了。

有人会说,是耶稣的生日。有人会说,是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日子。还有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会挠挠头,笑着说,不就是一个找理由吃大餐、收礼物、看电影的狂欢节吗?

你看,同样一个日期,在不同人的脑海里,投射出的光景,简直千差万别。它就像一块被层层包裹的糖,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舔到了最外层那甜得发腻的商业糖衣,却很少有人愿意,或者说有兴趣,去剥开看看里面的内核,究竟是个什么滋味。

要真正弄明白12月25号这天,我们得把时间往回倒退个两千年,回到那个故事的起点。

这天,在宗教的叙事里,是耶稣诞生的日子。这才是圣诞节最原始、最核心的定义。它是一个纯粹的宗教节日,为了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的降生。故事的场景,不是华丽的宫殿,而是一个简陋的马厩。没有漫天的烟火和喧嚣的派对,只有几位从东方来的博士、牧羊人和天上的星光,共同见证着一个被认为将要拯救世人的婴孩的到来。这是一个关乎信仰、希望与救赎的叙事原点。对于全世界数十亿的基督徒来说,12月25日,是他们信仰体系中一个无比神圣和重要的日子,充满了感恩、敬拜和家庭的团聚。他们会去教堂做弥撒,唱颂歌,重温那个在伯利恒发生的故事。

说来也有趣,这个日子,其实并不是《圣经》里白纸黑字写下的确切日期,而是后来的教会为了融合当时罗马帝国庆祝冬至“无敌太阳神”诞辰的异教徒传统,而“选定”的日子。你看,从一开始,这个节日就带着一种文化融合与“再定义”的基因。

然而,故事讲到这里,仅仅是A面。真正让圣诞节风靡全球,成为一个跨越信仰、国界和文化的普世性节日的,是它的B面——那个被世俗化、商业化彻底改造后的版本。

这个改造工程里,最大的功臣,或者说“主谋”,无疑就是那位红帽子白胡子的胖老头——圣诞老人。这个源于欧洲民间传说、又被可口可乐广告形象发扬光大的IP,简直是全球KPI最高的销售大使。他驾着驯鹿雪橇,在平安夜(也就是12月24日晚)挨家挨户从烟囱里钻进去给孩子们送礼物的故事,成功地将一个宗教人物的生日,置换成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和物质期待的家庭节日。

于是,节日的重心,悄然发生了转移。

从对“神”的敬畏,转向了对“人”的馈赠。
从精神层面的反思与祈祷,转向了物质层面的消费与狂欢。

资本这只无形的大手,实在太懂得如何将一个神圣的内核,包裹上层层叠叠、闪闪发光的糖衣。圣诞树、彩灯、长筒袜、花环……所有这些符号被不断强化,最终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消费主义浪潮。礼物。派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折扣信息。这套组合拳下来,原本那个安静的、在马槽里降生的故事,被挤到了一个很小的角落,小声地,几乎快听不见了。

而到了我们这儿,这个节日的面貌就更加有趣和多元了。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我们没有那个宗教背景,也没有那个童年记忆。12月25号,它不是法定假日,更像一个“舶来”的符号,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被我们解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拼凑了起来。

它更像一个符号,一个借口。
一个让情侣们找到理由互送礼物、吃一顿大餐的“洋情人节”;
一个让朋友们在年底找个由头聚会狂欢的“借口节”;
一个让商家们铆足了劲冲刺年底业绩的“购物节”。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平安果”这个极具本土智慧的创造了。因为“苹”与“平”的谐音,在平安夜互送被包装得过分精美的苹果,寓意“平平安安”。这件事,跟耶稣无关,跟圣诞老人也无关,它完完全全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情感需求的产物。它把一个外来节日的仪式感,和一个最朴素的中国式祝福,天衣无缝地嫁接在了一起。每当看到那些花里胡哨的苹果,我总会觉得,我们的文化,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幽默感和强大的同化能力。

所以,12月25号是什么日子是什么节?

它是一面多棱镜。
在信徒眼中,它是神圣的圣诞日,是信仰之光。
在孩子眼中,它是奇幻的礼物日,是童话成真。
在商家眼中,它是黄金的消费日,是流动的钞票。
在都市男女眼中,它是浪漫的约会日,是情绪的催化剂。
在我们许多人眼中,它可能只是日历上一个被标红的日子,是朋友圈摄影大赛的指定日期,是火锅店门口排起的长龙。

它复杂、矛盾,甚至有点割裂。但抛开这一切宏大的、商业的、宗教的叙事,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森林里奔波的普通人来说,12月25号,或许最终只是一个提醒。

提醒我们,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慢下来,回顾一下。
提醒我们,给许久未见的朋友打个电话,约出来见一面。
提醒我们,给那个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人,准备一份小小的惊喜,说一句平时羞于出口的感谢。
提醒我们,在一年最冷的时刻,去寻找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或许,那份温暖,才是这个日子穿越千年、跨越文化,依然能触动人心的真正内核吧。无论它最初的形态是什么,又被后人如何涂抹与改造,那份对爱、对团聚、对美好的期盼,是共通的。这,可能就是12月25日,对于今天的我们,最实在的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