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2020年5月28号是什么日子?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像一块被扔进时间深潭的石头,激起的涟漪,把人一下子就拽回了那个感觉既遥远又仿佛就在昨天的年份。
那一天。阳光好像还不错。但大多数人的记忆,估计还蒙着一层叫“疫情”的灰。我们习惯了戴口罩,习惯了扫码,习惯了在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里,努力维持着日常生活的秩序感。世界很大,又很小。小到只能困在一方屏幕里,看新闻,刷段子,或者,见证历史。
对,历史。但2020年5月28号这天的历史,来得有点儿安静。
它不是烟花,不是阅兵,不是那种让你瞬间热血上头的宏大叙事。它更像什么呢?像在你家地基底下,悄悄打进去的一根根钢筋水泥桩。你看不见,甚至一开始都感觉不到震动,但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你脚下这片土地的结构。
那天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一部法律被表决通过。
它的名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这三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距离感?特官方,特教科书。当时新闻弹出来的时候,我猜,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跟我差不多:哦。知道了。然后呢?这玩意儿,跟咱有关系吗?
关系太大了。大到简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相伴终生”。
有人管它叫“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个比喻,绝了。你从一个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拥有了继承权、接受赠与的权利,这是民法典护着你的;等你呱呱坠地,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它又给你套上了一层层看不见的“金钟罩”;再长大点,你玩游戏充的钱、买的皮肤,这些虚拟财产,它也承认是你的私有财产;等你成年,买房、买车、签合同、结婚、生子、立遗嘱……你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个和别人打交道的瞬间,背后都站着这部法典的影子。
我记得当时朋友圈里吵得最凶的,就是那个离婚冷静期。简直是舆论场里的一颗深水炸弹。有朋友哀嚎“想离个婚怎么就这么难了”,也有人拍手叫好,觉得能挽救不少冲动家庭。你看,一部法典,就这么具体地、粗暴地介入了我们最私密的情感生活。它不再是纸上的条文,而是变成了情侣深夜争吵的话题,变成了婚姻围城里人们的叹息或庆幸。
还有,个人信息保护。在2020年那个节点,我们已经被各种APP“扒”得快要底裤都不剩了。手机里的照片、联系人、定位,似乎都成了互联网公司的囊中之物。民法典第一次从法律的高度,把个人信息安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虽然今天我们依然在跟各种过度索权斗智斗勇,但至少,我们手里有了一件最强大的武器。你再也不能随随便便“一揽子授权”,我们有了说“不”的底气。
更别提那个让人每次走在楼下都心惊胆战的高空抛物了。以前,楼上掉个东西下来砸伤了人,找不到肇事者,可能整栋楼的住户都要“连坐”。那种委屈和无奈,谁懂?民法典明确了“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还规定了公安等机关要主动查找责任人,物业也要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修改,这是在给我们头顶上的安全,加了一道法治的保险。
那天,2020年5月28号,这些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规则,被正式“官宣”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天的安静,其实是一种深沉的力量。它不像一场暴雨,瞬间席卷一切;它更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它把权利的种子,播撒进了社会的土壤里。有些种子很快就发了芽,比如离婚冷静期,立竿见影;有些种子,则需要时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浇灌、去维护,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那是个奇怪的年份,对吧?我们一边刷着手机,看着那些冰冷的数字和遥远的新闻,一边又无比真切地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停摆与重启。我们讨论病毒,讨论口罩,也第一次如此广泛地讨论一部法典。从“胎儿的权利”到“逝者的名誉”,从“居住权”到“隐私权”,这些宏大的法律概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社会议题,被拉到了我们普通人的饭桌上、聊天框里。
所以,如果你再问我,2020年5月28号是什么日子?
我会说,那是一个“权利”被重新定义的“寻常”日子。
它标志着中国的“民法典时代”正式开启。从那天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一本更厚重、更详尽的“权利说明书”。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也不会立刻解决你生活的所有难题。但是,它给了我们一个承诺,一个关于尊严、自由、安全和秩序的承诺。
它就那么静静地躺在那里,躺在法条里,也活在我们每一次签合同、每一次点“同意”、每一次抬头看楼上窗户的瞬间。它没有说话,但它改变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