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狂欢,你还记得多少?南瓜灯的烛火是不是还在眼底闪烁,劣质的cosplay服装是不是已经揉成一团,被嫌弃地丢在角落。
清晨。冷空气。
当你从万圣夜(Halloween)的宿醉,或者说,那种单纯的兴奋劲儿里醒来,推开窗,深吸一口气,那股子属于十一月的、带着点萧瑟和决绝味道的空气,一下子就灌满了你的肺。这时候,你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哦,10月3日过去了,现在是11月1日了。
所以,你问我11月1日是什么日子?
对很多人来说,它首先是万圣夜喧嚣落幕后的第一天。一个安静的、需要收拾残局的日子。但其实,这个认知本身,就带着点美丽的误会。我们狂欢的那个夜晚,叫做“万圣夜”,意思是“万圣节的前夜”。而11月1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万圣节(All Saints’ Day)。
它不是一个属于妖魔鬼怪、不给糖就捣蛋的日子。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相当严肃和虔诚的宗教节日。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传统里,这一天是用来纪念所有被册封的“圣人”——那些用一生践行信仰、拥有伟大德行的人。人们会去教堂,会去扫墓,会追思,气氛庄重而肃穆。
你看,多奇妙。我们用尽一夜的癫狂去迎接一个本该庄重的日子。这大概就是文化在传播和演变中断裂、重组后最有趣的形态吧。我们剥离了其内核,却捡起了那层最华丽、最富娱乐精神的外壳,然后玩得不亦乐乎。我对此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只是觉得这种错位感,本身就让11月1日这个日子变得极具戏剧张力。它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狂欢的狼藉,另一面是肃穆的追思。
但,还没完。
如果说万圣节的余温还带着点西方的味道,那么属于我们本土的、更具“杀伤力”的氛围,在这一天,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打开手机看看。
是不是各种APP的开屏广告都换上了火红的、充满诱惑力的设计?是不是你的短信箱里,塞满了来自各个商家的、以“亲”开头的预热轰炸?是不是你关注的每一个博主、每一个主播,都在用一种打了鸡血的亢奋语气,为你划着重点,告诉你什么东西的“史低价”即将到来?
是的。对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现代人而言,11月1日更像一个发令枪响前的预备信号。它标志着,一年一度的全民“血战”——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正式进入了最后的、也是最疯狂的倒计时阶段。
它像一个巨大的、无形的漩涡,从十月底就开始积蓄能量,到了这一天,终于开始把我们每一个人的注意力、钱包和深夜的睡眠时间,都无情地卷进去。你的购物车里,那些被精心挑选、反复比价的商品,像嗷嗷待哺的雏鸟,就等着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被你用花呗或者信用卡“投喂”。
这是一种混杂着期待、焦虑、算计和满足感的复杂情绪。它让11月1日变得不再单纯。它不再只是一个月份的开端,它成了一个“战役”的起点。办公室里,地铁上,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天气和八卦,而是“盖楼”的战况、“喵币”的收益和那份长得看不到尽头的购物清单。
这种感觉,很魔幻,但又真实得可怕。
抛开这些被赋予的、人为的定义,11月1日本身呢?它作为自然节律的一部分,又是什么样子的?
对我来说,它意味着秋天真正地、彻底地深了。甚至,你能嗅到一丝冬天的前奏。风不再是抚摸,而是带着一种凛冽的切割感,刮在脸上。树上的叶子,如果还有幸存的,那也绝对是最后的顽抗了。你早上出门,会下意识地裹紧外套,甚至开始怀念起那条被压在箱底的围巾。
这是一个适合吃火锅的日子。那种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红油翻滚的锅底,能对抗全世界的寒意。
这也是一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日子。日历翻开新的一页,上面那个大大的“11”,像一个警钟。它在提醒你:喂,朋友,这一年只剩下最后六分之一了。你年初立下的那些flag,都实现了吗?你的减肥计划、读书计划、旅行计划,进行到哪一步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时间压力,有时候比购物车的“降价提醒”还要让人心慌。
所以,11月1日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场狂欢的落幕,也是另一场狂欢的序曲。
它是西方圣徒的纪念日,也是东方消费者的不眠夜。
它是深秋的最后回眸,也是初冬的冷冽问候。
它是一个节点,一个复杂的、被各种文化、商业和自然节律反复涂抹、层层叠加的日子。你很难用一个单一的词去定义它。它是什么,完全取决于你选择用哪一个视角去凝视它。
对我而言,在这一天,我更愿意拉上窗帘,隔绝掉外界那些催促你“买买买”的喧嚣。泡上一杯热茶,找一本还没看完的书,安安静静地,感受时间从指缝间流淌过去的声音。
毕竟,无论是神圣的节日,还是疯狂的购物,最终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内心来承载。而11月1日,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从喧闹转向内省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