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深度解读20241221是什么日子,远不止吃饺子


2024年12月21日。

这一串数字,冷冰冰地躺在日历上,如果你只是匆匆一瞥,它可能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六,一个打工人终于可以喘口气的周末,一个年末盘点、KPI冲刺阶段里,稍微有点奢侈的休息日。

但,如果你愿意稍微停一下,把这串数字放在一个更宏大,更古老的时间坐标里去审视,它立刻就会变得厚重、温暖,甚至带着某种神秘的仪式感。

因为这一天,是冬至

对,就是那个冬至。那个在北方不吃饺子就会“冻掉耳朵”,在南方要吃汤圆才算“圆满”的冬至。它不是一个法定假日,没有七天长假的热闹,甚至在如今这个被圣诞节、跨年夜的商业气息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十二月里,它的存在感,好像越来越稀薄了。

可你真的觉得它不重要吗?

我总觉得,冬至有一种安静而强大的力量。它不像春节那样锣鼓喧天,也不像中秋那样月色撩人,它的美,是一种内敛的、向内的、属于家庭厨房里的美。是一种在最寒冷、最漫长的黑夜里,对光明与温暖最原始、最质朴的向往。

老人们总说,“冬至大如年”。这话可一点儿不假。在古代,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亚岁”,是漂泊在外的人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赶回家团圆的日子。为什么?因为从这一天起,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了这个极点,白天就一天天变长,阳气开始回升。这在中国人的哲学里,简直是宇宙级别的大事,叫“一阳来复”。

你想想那个画面感。在没有电灯,没有暖气的古代,冬天的黑夜是多么漫长而难熬。万物凋零,寒风刺骨。人们对光和热的渴望,是刻在基因里的。而冬至这一天,就像是宇宙按下的一个暂停键,然后告诉你:“嘿,别怕,最黑的夜已经过去了,从明天起,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简直是最高级的心理按摩,是来自天地之间最温柔的许诺。

所以,怎么庆祝这个“转折点”?当然得吃点好的。

于是,一场横跨秦岭淮河的“南北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我,一个坚定的饺子党,从小就被灌输一个信念:冬至这碗饺子,是救命的。传说医圣张仲景看百姓冬天耳朵生冻疮,就用面皮包上祛寒的药材和羊肉,捏成耳朵的形状,煮熟了分给大家吃。一碗“祛寒娇耳汤”下肚,浑身暖洋洋,耳朵也保住了。

这故事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把一种食物和一种深切的关怀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每年2024年12月21日这一天,我妈都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念叨,要买什么肉,配什么菜。韭菜鸡蛋、猪肉白菜、羊肉胡萝卜……每一种馅料都代表着一种家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个擀皮儿,一个调馅儿,一个捏褶儿,空气里弥漫着面粉的清香和锅里升腾起来的、带着肉香的蒸汽。那不是一顿饭,那是一种仪式,一种宣告“我们在一起,我们不怕冷”的家庭宣言。

而南方的朋友们大概要笑我了。在他们的世界里,冬至的宇宙中心,是一碗软糯香甜的汤圆。汤圆,意味着“团圆”、“圆满”。红的、白的,实心的、带馅儿的(黑芝麻!花生!豆沙!),在甜丝丝的糖水或是酒酿里沉浮,一口咬下去,烫嘴的甜蜜瞬间就能驱散所有寒意。

其实,不管是饺子还是汤圆,它们早就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它们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密码,是提醒我们“无论多忙,都别忘了回家”的温柔闹钟。

可现实呢?

现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太多人正在失去过冬至的能力。

我们被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为了那个叫“理想”的东西,或者更直白点,为了下个月的房租和账单,拼命地奔波。家,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别说回家过节了,很多人连自己亲手包一顿饺子、煮一碗汤圆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于是,2024年12月21日这一天,我们很可能会这样做:在下班的路上,打开外卖软件,在琳琅满目的商家列表里,点一份“冬至限定”的速冻水饺。半小时后,外卖小哥敲开房门,递过来一个冰冷的塑料袋。你把它倒进锅里,看着它们在沸水里翻滚,然后捞出来,蘸着超市买的醋,就着手机屏幕里的短视频,匆匆吃完。

胃是暖和了,可心里呢?总觉得缺点什么。

缺的,可能就是那份“不计成本”的时间浪费,是家人之间吵吵嚷嚷的陪伴,是那种“我们正在共同完成一件重要事情”的归属感。

仪式感,这三个字,在今天变得又贵又奢侈。

更有意思的是,2024年的冬至,它夹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点上。往前看,是双十二的余温未散;往后看,紧接着就是平安夜、圣诞节,然后就是跨年。

整个城市都被一种焦灼又兴奋的商业氛围包裹着。KPI的催命符、年终总结的格子间噩梦、圣诞节商场里震耳欲聋的Jingle Bells……这一切都在催促着你,快一点,再快一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冬至显得那么安静,甚至有点“不合时宜”。它不卖货,不打折,不制造任何消费狂欢。它只是安静地提醒你:嘿,朋友,天时变了,该歇歇了,该回家了,该吃点热乎的了。

这种来自古老农耕文明的温柔叮嘱,和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强KPI之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撕扯感。

所以,20241221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个天文现象,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

它是一个传统节气,是一碗饺子或汤圆的温暖慰藉。

它更是一个坐标,一个让我们在年末的兵荒马乱中,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和生活的坐标。

它让我们去思考,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丢失了那些缓慢而美好的东西?在拥抱全球化的消费符号时,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忙碌,我们的疲惫,我们的乡愁,和我们心底里那份对团圆、对温暖最深的渴望。

当然,这一天对于不同的人,还有无数种私人的定义。

可能,它是你某个项目的最终截止日期,是决定你年终奖厚度的关键一战。

可能,它是你和爱人的结婚纪念日,最长的夜,只为与你共度。

可能,它就是你等待了许久的一个普通周末,你只想关掉手机,蒙头大睡,把所有的疲惫都交给这漫漫长夜。

而你呢?2024年12月21日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将如何度过这一天。

都请记得,从这一天之后,光会越来越多,夜会越来越短。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那些感觉无法熬过的漫长黑夜,都将随着日头的回升,慢慢迎来转机。

这,就是冬至教给我们的,最古老,也最强大的希望哲学。

所以,去吃一碗热乎的吧,饺子或者汤圆,都好。如果是自己亲手做的,那再好不过。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给自己点一份最想吃的口味,认真地,慢慢地,把它吃完。

在这一刻,与食物和解,与自己和解,与这个寒冷的季节和解。

敬这最长的夜,也敬那个即将迎着光,重新出发的自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