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指南:初一到初六都是什么日子?老传统可别忘了!


一说到过年,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是啥?是那桌油汪汪的年夜饭,还是口袋里沉甸甸的压岁钱?对我来说,过年是一连串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仪式感”,从除夕夜那顿饺子开始,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名堂和讲究。这些老例儿,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是种束缚,有点土,可真要是没了它们,那股子“年味儿”啊,也就散了一大半。

咱就从钟声敲响后的大年初一说起。这一天,简直是全年最“装”的一天。你得穿上崭新的衣服,从里到外,最好是带点红的,图个开门红。见了谁都得拱手作揖,满嘴跑着“过年好”、“恭喜发财”,哪怕昨天还跟邻居张三因为个车位吵得脸红脖子粗。我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这天,因为能理直气壮地收红包,收到手软。但规矩也多得吓人。我奶奶会瞪着眼,千叮咛万嘱咐:不许扫地!不许泼水!说是会把财运扫走。早上不能喝粥,不能吃药,不然一年都“不吉利”。头发更是万万洗不得的,要把“财气”留住。现在想想,这些禁忌有点可笑,可当时,那可是天大的事儿,是过年这个神圣剧本里,你必须遵守的台词。

熬过了规矩森严的初一,大年初二的气氛就一下子松快起来了。这一天的主题,是爱与回归,因为它是“姑爷节”,是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和孩子,提着大包小包,浩浩荡荡地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那场面,特别有意思。女婿们通常都有点拘谨,一口一个“爸”、“妈”,殷勤得不得了。而当女儿的,一进门就好像变回了小姑娘,对着爸妈撒娇,抱怨着婆家的种种。这顿饭,是丈母娘厨艺的大型展览现场,鸡鸭鱼肉,恨不得把一年最好的东西都摆上桌。初二的内核,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平衡,它提醒着所有人,嫁出去的女儿,不是泼出去的水,她身后,永远有家。

然后,就到了有点“特殊”的大年初三。在我们老家,这一天叫“赤狗日”,听着就挺凶。老一辈人说,这天容易跟人吵架,犯口舌,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出门。对,你没听错,这是官方指定的“犯懒日”。在前两天马不停蹄的拜年和走亲访友之后,初三简直是天赐的休整。你可以踏踏实实地窝在沙发里,吃着零食,看着重播了一万遍的电视剧,谁也不会说你懒。这天不拜年,不请客,让所有人都从紧绷的社交状态里解脱出来。我觉得这真是老祖宗的大智慧,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嘛。

到了大年初四,年味儿里又掺进了一丝庄重和神圣。因为这一天是迎灶神的日子。传说里,灶王爷年三十上天庭“打小报告”去了,把这家一年干的好事坏事都跟玉皇大帝汇报一遍。初四这天,他老人家就回来了。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祭品,毕恭毕敬地把他“接”回来。我记得我妈会摆上水果、糖块,点上三炷香,嘴里还念念有词,大概意思就是“灶王爷您辛苦了,新的一年还请您多美言几句,保佑我们家吃穿不愁”。这种对神明的敬畏,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朴素祈愿。

如果说过年的前几天是“收着”的,那大年初五,就是彻底“放开”的一天!这一天俗称“破五”,意味着之前那些乱七八糟的禁忌,到今天全部解除!憋了四天的垃圾终于可以倒了,地终于可以扫了,那种感觉,简直通体舒畅!更重要的是,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所以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迎财神。天一亮,外面就噼里啪啦响起鞭炮声(当然,现在城里听不着了),家家户户都希望把财神爷第一个请进自己家门。这一天还要吃饺子,而且这饺子馅儿得自己剁,剁得山响,叫“剁小人”,把那些背后使坏的小人都“剁掉”。“破五”是一个分界点,它标志着纯粹的节日欢庆正在慢慢过渡,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生计做准备了。

大年初六,是春节假期的尾声,也是一个寓意“送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的主题是“送穷鬼”。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把过年期间积攒的“穷气”、“晦气”通通扫地出门。厕所里的污秽也要清理干净,所以也叫“挹肥”。很多商铺和公司,都喜欢选择在初六这天开张营业,因为“六”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顺利”、“平顺”,取个“六六大顺”的好彩头。到了初六,年,基本上就算过得差不多了。空气里那种懒洋洋、慢悠悠的节日气氛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准备重新投入战斗的紧张感。

从初一到初六,每一天都像一幕剧,有它固定的角色和情节。这些习俗,这些讲究,串联起了我们对于“年”的全部记忆。它们或许繁琐,或许不科学,但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仪式,让我们在周而复始的时光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温暖港湾,确认了我们与家人、与传统的深刻联结。年,过的其实就是这份人情和念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