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2020年11月7日是什么日子?
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一个经历过漫长航行的人,记不记得某个具体的坐标。你可能忘了那天的天气,忘了自己穿的什么衣服,但你绝对忘不了罗盘指针在那一刻猛地一跳,指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那天,是个周六。
对我来说,记忆的起点,不是手机屏幕上炸开锅的新闻推送,而是一股子冷空气。实实在在的,钻进窗户缝里,带着那种独属于北方的、干燥而凛冽的味道。因为那天,是立冬。
对,就是那个意味着冬天正式拉开序幕的节气。老辈人总说,立冬要补冬,要吃饺子。好像只有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下肚,才能积攒够足够的热量,去对抗接下来漫长的严寒。我的朋友圈里,上午还是一片祥和,晒着饺子,晒着初冬的第一缕阳光,配文都是些“冬天你好”之类的温柔句子。
一切都显得那么日常,那么有条不紊。
然而,平静是被用来打破的。
到了晚上,大概是北京时间的午夜前后吧,地球另一端,酝酿了数日的风暴,终于抵达了它的高潮。我的手机开始疯狂震动,各种APP的推送图标争先恐后地挤在屏幕顶端,内容惊人地一致,指向了同一件事——美国大选的结果,出来了。
不是预测,不是分析,而是几家主流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以一种“官宣”的姿态,宣布乔·拜登获得了超过270张选举人票。
瞬间,整个互联网,炸了。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像你正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里看书,突然之间,所有书架上的书都自己飞了起来,在空中狂舞。那一整天,我的社交媒体时间线,就像是被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所有潜水的人、所有沉默的ID,都瞬间浮出水面,用转发、评论和表情包,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狂欢或哀悼。
2020年11月7日,这个日子,就此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节气里的“立冬”,它成了一个政治事件的终点,和另一个时代的起点。
我记得很清楚,我点开各种新闻直播,看到的画面是费城、纽约、华盛顿街头,人们涌上街头,敲锣打鼓,香槟四溅,像是在庆祝一场盛大的节日。那种释放,那种积压已久的情绪喷薄而出的场面,隔着一块小小的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能量。而另一边,是沉默、是愤怒、是“选举被窃取”的巨大阴谋论的开始。
一个国家,在那一刻,被清晰地切成了两半。而我们这些隔着太平洋的“吃瓜群众”,仿佛也在那一刻,成了历史的旁观者、见证者。
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离我们很远,远在天边;但它又离我们很近,近在眼前。因为在那个全球化被反复撕扯的年份里,那场选举的结果,几乎牵动着每一个角落的神经。它关乎贸易、关乎科技、关乎一种秩序的延续或者颠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认知框架里,解读着这场大戏的落幕。
有人欢呼,觉得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混乱的、推特治国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世界可以喘口气了。
有人忧虑,觉得一个更传统、更讲究规则的对手,或许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也有人,像我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巨大的疲惫感。过去那四年,我们被太多光怪陆离的新闻喂养着,神经被反复拉扯,以至于当那个最终结果真的到来时,兴奋也好,失落也罢,都很快被一种“终于结束了”的疲惫感所取代。
那天晚上,我关掉手机,窗外的风刮得更紧了。我突然想起,哦,今天是立冬。
于是我走进厨房,从冰箱里翻出速冻饺子。锅里烧上水,水开了,下饺子。看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在沸水里翻滚、沉浮,厨房里弥漫开一股温暖的、属于食物的香气。那一刻,地球另一端的喧嚣,那些宏大的叙事,那些政治的博弈,好像瞬间被这股人间烟火气给隔绝开了。
我捞出饺子,蘸着醋,一个一个地吃下去。
胃里暖和了,心里也踏实了。
你看,历史就是这样。它由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构成,但承载这些时刻的,永远是普通人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日常。对很多人来说,2020年11月7日,是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个世界格局可能发生变化的拐点。
但对我来说,它更是一个具体的记忆复合体。它包含了立冬的寒意,手机屏幕上信息的洪流,美国街头人群的狂欢,以及深夜里一盘猪肉白菜馅饺子的味道。
这个日子,是一个坐标。它标记了一场漫长“闹剧”的落幕,也标记了那个特殊年份里,我们每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一边旁观历史,一边努力过好自己生活的,一个微小而又真实的注脚。
所以,2020年11月7日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个属于冬天的日子,也是一个属于世界的日子。它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它很宏大,也很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