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么一瞬间?就是,猛地从一堆杂乱无章的工作里抬起头,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那光线,有点陌生,然后一个巨大的问号砸进脑子里:今天是什么日子什么节?
不是那种忘了具体几月几号的健忘,那太小儿科了。这是一种更深层的、混杂着疲惫和疏离的恍惚。感觉自己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天执行着相似度高达99%的指令,突然有一天,系统卡顿了,机器人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在哪儿”这种终极哲学问题。而我们,这些血肉之躯,思考的是一个更具象、也更悲哀的问题——时间的坐标,我在哪儿?
我猜,你肯定有过。
掏出手机,屏幕亮起,哦,原来是星期三。日历上孤零零地标着一个“世界XXX日”,可能是什么“世界微笑日”,也可能是“国际扫除日”,反正就是那种你看到了也不会在心里激起半点涟漪,甚至觉得有点滑稽的“节”。这些被创造出来的、过于正确的节日,像一个个强行贴在平淡日子上的标签,试图赋予意义,结果却因为太多、太刻意,反而让“意义”这两个字变得廉价。
我们的时间,好像被切割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一种,是属于商家的。
还没入夏,初秋的第一杯奶茶就已经在朋友圈预热了;刚过完中秋,万圣节的南瓜头和圣诞节的麋鹿角就开始在货架上挤眉弄眼。我们的情绪,仿佛都得跟着电商的节奏走。“618”的红色警报,“双十一”的午夜钟声,它们比任何一个传统节气都更精准地调动着我们的肾上腺素。我们在购物车的狂欢里,以为自己抓住了生活的实体,其实不过是消费主义为我们精心编排的一场盛大幻觉。在这些数字的盛宴里,今天是什么日子什么节这个问题,答案清晰得可怕:是花钱的日子,是清空购物车的节。
另一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却越来越模糊不清。
你还记得上一次不为任何目的地在街上闲逛,是什么时候吗?不是为了去某个网红店打卡,不是为了买某件必需品,就是单纯地,走一走。看看路边的树叶是什么颜色,听听风穿过高楼时发出的呜咽,闻闻空气里那家面包店飘出的甜香。
我们太忙了,忙着追赶,忙着焦虑,忙着在一个个KPI和deadline之间疲于奔命。脑子被工作日程表塞得满满当当,像个过度包装的快递盒,一打开,全是泡沫填充物,真正的物件儿,就那么一小点。我们对季节的感知,甚至都不是来自皮肤的温度,而是来自APP开屏广告上的“换季大促”。
这挺拧巴的,不是吗?
我们一边抱怨着生活没有仪式感,一边又亲手把所有可能产生仪式感的瞬间,都打包丢进了“没时间”的垃圾桶里。
说真的,今天是什么日子什么节,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根本就不在日历上,也不在购物节的倒计时里。它藏在一些更细微、更私人的地方。
它可能是你身体的某个记忆。
比如,当第一口冰西瓜的甜汁在嘴里炸开,那种从喉咙凉到心底的畅快感,那一刻,就是你的“盛夏开幕节”。又或者,在某个加班到深夜的回家路上,一阵风吹来,你突然闻到了一丝桂花的香气,那种幽幽的、不动声色的甜,那一刻,就是你的“私人定制秋分”。这些感觉,是你的身体帮你记住的,比任何日历都来得真实、生动。
它也可能是你情绪的某个锚点。
是你和你爱的人第一次牵手的纪念日,全世界只有你们两个人知道,那天公园的长椅是什么温度,天上的云是什么形状。是你家猫咪来到你身边的第一天,那个小毛球用它湿漉漉的鼻子蹭你的手心,从此你的世界多了一份牵挂。是你终于完成一个折磨了你大半年的项目,点击“发送”那一刻长舒的一口气,感觉整个世界的重量都从肩膀上卸了下来。
这些,才是我们生命里真正闪闪发光的“节”。它们没有名字,无需庆祝,却在时间的肌理上,刻下了最深的痕迹。它们是我们对抗虚无,确认自我存在的坐标。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感到恍惚,再问出今天是什么日子什么节的时候,别急着去看手机。
试着去感受一下。
去感受阳光穿过指缝的温度,是不是比昨天更暖了一些?去听听窗外的鸟叫,是不是比上周更清脆了一些?去泡一杯你最喜欢的茶,慢慢地,咂摸它在口腔里散开的层次感。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就放空五分钟,听听自己的呼吸。
你会发现,今天,就是今天。
它不是任何一个被定义的“节日”,它就是“你真切地活着的这一天”。是你在忙碌的间隙里,给自己偷来的一个喘息;是你尝到一份美味的食物时,味蕾绽放的一天;是你听到一首老歌,突然想起某个遥远下午的一天。
这一天,独一无二,只属于你。
这,或许才是那个问题的,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