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号是什么日子?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答案大概是——平安夜。
没错,字典上是这么写的。但对我,或者对我们这座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日子早就被解构、重塑,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定义模糊的集体行为艺术。
空气里开始弥漫一种特殊的味道。不是松针的清香,也不是壁炉的暖意,而是一种混合着商场暖气、廉价香薰和……嗯,苹果的甜腻气息。没错,就是苹果。那些被透明塑料纸和俗气拉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苹果,它们不再是普通的水果,而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东方语境下的名字——平安果,一种谐音梗催生出的、仪式感满满的消费奇观。一个苹果,身价倍增。你真的信一个苹果能换来平安吗?我不知道,但大家都在送,都在收,仿佛不参与这场交换,就会被这个夜晚的温情所抛弃。就挺魔幻的。
然后,这个夜晚迅速被另一种情绪占领:爱情。12.24号,在很多年轻人的日历里,被粗暴地标记成了“另一个情人节”。你看看街上吧,餐厅门口排起的长龙,每一对依偎取暖的情侣都在用行动宣告,今晚的晚餐,绝不仅仅是为了果腹。电影院里,那些平日里无人问津的爱情片突然爆满。玫瑰花的价格,也悄悄地、心照不宣地涨了上去。这个原本属于家庭团聚的西方节日,在我们的土地上,被奇妙地异化成了一场属于情侣的狂欢。
于是,热闹是他们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12.24号是什么日子?是“单身狗”的自嘲日,是“社恐”的紧闭门窗日。当朋友圈被各种烛光晚餐、礼物照片刷屏时,独自一人窝在沙发里,听着窗外若有若无的喧嚣,那种被隔绝的孤独感,会被放大到极致。这个夜晚像一个巨大的筛子,把城市里的人分成了两拨:一拨在狂欢,一拨在旁观狂欢。
商场里循环播放的音乐,永远是那几首。玛丽亚·凯莉的嗓音高亢入云,仿佛能穿透天花板。听第一遍,是节日气氛;听第十遍,是洗脑;听一整天,简直就是一种甜蜜的折磨。所有的店铺都挂上了圣诞花环和彩灯,店员们戴着红色的圣诞帽,脸上挂着标准化的热情微笑。一切都那么完美,那么……不真实。这是一种被精心策划和包装过的商业化温馨,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你心甘情愿地打开钱包。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的12.24号。那时候,我们还没那么富裕,也没有这么多花里胡哨的玩法。平安夜,就是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去一间小小的教堂,听他们唱唱诗。我们甚至不是信徒,只是单纯地好奇,想去感受那种神圣又安宁的氛围。或者,只是在宿舍里,分吃一个真正的、没有包装的苹果,聊着不着边际的未来。那时的快乐,简单、纯粹,带着一点傻气。
现在的12.24号,仪式感越来越重,内核却越来越空。我们急于抓住每一个可以庆祝的由头,去对抗日常的庸常与无聊。我们需要一个“借口”,去见想见的人,去吃一顿大餐,去给自己买一份礼物。平安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借口。它被剥离了宗教的内核,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费主义的文化符号。它不关心你是否真的平安,它只关心你是否快乐,以及你是否为这份快乐付了钱。
所以,你再问我,12.24号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场大型的城市角色扮演游戏。人们在这一天,扮演着幸福的情侣、狂欢的朋友、虔诚的……消费者。
它是一面情绪的棱镜。快乐、甜蜜、浪漫、孤独、落寞、不屑……所有平日里被压抑的情绪,都在这个夜晚被折射、被放大。
它更像一个约定俗成的暂停键。在年底的忙碌与焦虑中,我们集体决定在这一天,暂时忘掉KPI和PPT,允许自己“放纵”一下。哪怕这种放纵,只是吃掉一个被过度包装的苹果,看一场乏善可陈的电影。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当然,大多数时候是手机屏幕上的数字跳到00:00),这场喧嚣与骚动便会迅速褪去。第二天,城市恢复原样。被丢弃的苹果包装盒,和昨夜的狂欢一起,被塞进了垃圾桶。
它什么都是,又好像什么都不是。它就是12.24号,一个被我们不断定义、又不断推翻的日子。一个充满了矛盾、浮华,却又让人莫名有点期待的,普通又特殊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