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什么日子放鞭炮?节庆民俗,这些时机才能点燃焰火的激情与记忆!


午后,正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敲打着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突然间,窗外传来几声震耳欲聋的“砰!啪!嚓!”。我的心猛地一颤,手里握着的咖啡杯差点没拿稳。这声音,带着一股子原始的、狂野的生命力,瞬间把我从沉闷的思绪里拽了出来。我下意识地抬头望向窗外,天空瓦蓝,阳光正好,哪里有什么烟花燃放的迹象?可那连续的爆竹声,却真真切切地告诉我,有人,就在这光天化日之下,点燃了它。我心里不禁嘀咕起来:今日什么日子放鞭炮?这不年不节的,难道是谁家又有什么大喜事,或者,仅仅是心血来潮,图个响儿?

说起这烟花爆竹,我心里总是有那么一股子难以言喻的情愫。它不是简简单单的火药与纸筒的组合,在我看来,它承载着太多的中国传统民俗,太多的喜怒哀乐,以及,童年时代那些无法复刻的、闪着光的记忆碎片。小时候,一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我们这群小毛孩儿立马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撒丫子往外跑,眼睛里全是星星,盼着能亲眼瞧见那腾空而起的火光,炸裂成五彩斑斓的瞬间。那时候,放鞭炮仿佛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哪怕是新店开张,乔迁新居,都少不了那一挂挂的爆竹,从门口一直垂到地上,点燃之后,一股子硝烟味儿裹挟着喜庆劲儿,弥漫在整个街巷里。

而现在呢?规矩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严了。那些曾经随意挥洒的激情,如今被一道道禁令圈得死死的。每每听到那偶尔突兀的响声,我都要先在脑子里过一遍日历:今日什么日子放鞭炮?是春节?是元宵节?还是谁家孩子结婚大喜,豁出去冒着被罚款的风险,也要图个好彩头?说实话,我心里头是既理解又惋惜。理解,是因为我知道这环保的大旗,这城市安全的考量,还有那噪音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不能不正视。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漫天烟火带来的空气污染,那些因燃放不当引发的火灾事故,每年都触目惊心。谁也不想大过年的,因为一场火,把喜庆变成了悲剧。可惋惜呢,又是因为那份根植于血脉深处的仪式感,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仿佛随着这鞭炮声的远去,也一并淡薄了许多。

我记得,我家旁边那位老李头,就是个地道的烟花爆竹爱好者。他常说:“没点鞭炮声,算什么过年?那年味儿啊,都让禁令给禁没了!”他年轻的时候,手巧得很,自己就能扎出那种特别大的“二踢脚”,放起来能把半个村子都给震醒。现在他老了,禁放政策一出,他手里那些宝贝疙瘩,只能悄悄地藏在柴房里,偶尔拿出来,摩挲摩挲,叹口气。他说,现在那些允许放鞭炮的日子,简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地方,就只剩下除夕夜到初一凌晨,或者元宵节特定的几个小时,才能象征性地放上几分钟。而且,放的也不是他小时候那种震天响的土炮,都是些“冷烟花”或者环保型的低噪音烟花,图个声光效果,却总觉得少了那股子劲儿。

所以,当这突如其来的鞭炮声响起,我的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从现实跳跃到过去,又从过去回到现实。我开始琢磨,这声音背后,到底承载着怎样的情境。是不是有个小作坊今天开业大吉,图个吉利,偷偷放了几挂?要知道,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爆竹一响,黄金万两,那可是招财进宝的象征。抑或是,谁家的新婚燕尔,不顾一切地想给他们的爱情,增添一笔轰轰烈烈的声光记忆?在很多地方,婚嫁喜事放鞭炮,那几乎是约定俗成,少了它,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即便现在有规定,可那种“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不遵方圆”的微妙心态,也时常在民间流传。

当然,也有那么一种可能,纯粹是有些年轻人,或者淘气的小孩儿,不知从哪里搞来几个小鞭炮,在无人监管的地方,享受那瞬间的刺激。这种“野放”的现象,其实每年都有,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总有人在郊外或者墓地偷偷燃放,说是给祖先“送钱”。这种行为,往往带着一丝丝的祭祀民俗的色彩,但更多的时候,也确实带来了不小的火灾隐患。

我甚至在想,这今日什么日子放鞭炮的疑问,本身就带着一种现代都市人的焦虑。我们习惯了秩序,习惯了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那些不合时宜的,不被允许的声响,反而会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好奇。它不像以前,大喇喇地一声响,大家心知肚明,哦,是张三家嫁闺女了,是李四家儿子考上大学了。现在,每一点点逾越常规的传统习俗,都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涟漪,引人深思。

其实,关于烟花爆竹的去留,这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对错。它牵扯着文化传承现代文明的碰撞,个体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博弈。我个人嘛,觉得完全禁止,似乎有点过于“一刀切”了。毕竟,很多节庆,少了那份声光电的盛宴,就真的感觉少了点什么。你看国外一些国家,不是也有他们的烟花表演嘛,而且规模宏大,科技含量高,既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又能相对保证安全。我们是不是也能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比如,设立专门的燃放区域,推广环保型产品,或者组织官方的、有许可的大型烟花表演,让这份喜悦记忆得以延续,而不是让它彻底成为尘封在相册里的老照片?

毕竟,这民俗,这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它应该是在不断地适应、演变中求得生存的。如何让它在现代社会里,既能保留其独特的魅力,又能与时俱进,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而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否则,当有一天,你再也听不到那一声声清脆响亮的爆竹,再也看不到那夜空中瞬间绽放的绚烂,或许,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某种东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的生活里,从我们的文化记忆里,彻底抽离了。

所以,当我再次听到那零星的鞭炮声,我不再仅仅是好奇今日什么日子放鞭炮,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感叹。这声音,像是在提醒我,也像是在某种程度上,倔强地抵抗着时间的洪流和现代化的冲击。它是一种传统的呼唤,一种对节庆的渴望,更是对那份曾属于我们共同的、热烈而真切的生命体验的留恋。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我们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让这充满力量与美感的烟花爆竹,在合适的时机,以更安全、更负责任的方式,继续点亮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记忆。而不是让“今日什么日子放鞭炮?”这个问题,永远都只带着一丝无奈和对逝去时光的怅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