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问起 12月24是什么日子,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标准答案。不是维基百科式的“圣诞节前夕,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也不是日历上那个冷冰冰的黑色数字。
它是一种味道。
一种被烘焙过的甜香和冷空气混合的味道,从街角的面包店和咖啡馆里一丝丝地、霸道地钻出来,钻进你厚厚的大衣领子里。它是一种颜色,一种饱和度被调到最高的、有点不真实的红与绿。这种红绿不由分说地占领了所有橱窗,挂在行道树上,变成麋鹿角戴在年轻女孩的头上,甚至连外卖小哥的头盔上都贴了张小小的圣诞老人贴纸。
说白了,12月24日,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里,它首先是一场盛大的、心照不宣的仪式感共谋。
你可能根本不是基督徒,甚至连耶稣和圣诞老人的关系都搞不太清,但这丝毫不妨碍你参与这场游戏。这天晚上,你大概率会去赴一个约。也许是和爱人,找一家灯光昏黄、需要排队的西餐厅,切一块七分熟的牛排;也许是和一群朋友,在KTV里声嘶力竭地吼着不着调的流行歌,然后等着零点钟声敲响时,互相喷洒彩带和泡沫。
还有那个著名的、被赋予了全新意义的苹果。一个被透明包装纸和金色丝带打扮得比本身贵上十倍的苹果,被称作“平安果”。这个谐音梗的伟大发明,堪称东方特色的商业魔术,它让一个西方节日在我们这里找到了最接地气的物质载体。送一个“平安果”,互道一声“平安夜快乐”,动作流畅,一气呵成。至于为什么是苹果,没人深究,就像我们从不深究月饼为什么是圆的一样,我们需要的,只是那个动作本身。
所以,你看,12月24是什么日子?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借口。
它是一个让情侣们有理由挥霍浪漫的借口。是让商家们铆足了劲清空库存的借口。是让孤独的人,在朋友圈摄影大赛的喧嚣里,感到加倍孤独的借口。也是让平时各自忙碌的朋友们,终于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坐标点,聚在一起吃顿饭的借口。
我曾经有一年,特别想避开这种狂欢。
那天我提前下了班,故意绕开最繁华的商圈,一头扎进老城区的小巷里。我想找一家还冒着白气儿的馄饨摊,或者是一家只卖阳春面的小店,来对抗满世界的火鸡和红酒。可我失败了。就连巷子口那家开了几十年的杂货铺,老大爷都在门口挂上了一串小小的、会闪的彩色LED灯。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有点好笑,这股席卷一切的节日气氛,像一场温柔的病毒,无人幸免。
于是我放弃抵抗,在便利店买了一罐热咖啡,找了个能看到主干道的长椅坐下。
我就那么看着。看着车流像发光的河流,缓慢地涌动。看着一对对年轻人依偎着走过,女孩的笑声清脆得能划破冬夜的寒冷。看着一个父亲把孩子扛在肩上,孩子手里挥舞着一个发光的仙女棒。看着写字楼里那些格子间,一盏接一盏地暗下去,然后又在某个家庭的窗户里,重新亮起一团温暖的橘色灯火。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
抛开那些商业符号,平安夜的内核,或许真的是“平安”二字。它不是宗教意义上的那种宏大的平安,而是一种特别世俗的、微小的、属于个体的祈愿。我希望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此刻是平安的,是温暖的。
这个夜晚的魔力在于,它让整个城市的情绪变得非常集中。所有的快乐、甜蜜、期待,甚至是隐藏在角落里的孤单和落寞,都被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放大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情绪容器,把我们所有人的感受都装了进去,然后摇晃、发酵,最终酿成一种独属于 圣诞前夜 的特殊氛围。
最有意思的,恰恰是这个“前夜”(Eve)。
它不是高潮本身,而是高潮来临前的那一刻。就像你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最兴奋的时刻,往往是灯光暗下、龙标出现的那几秒。就像你准备一次长途旅行,最雀跃的心情,往往是在出发前一晚,检查行李、翻看攻略的时候。
圣诞节是那个结果,而平安夜是那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过程。礼物还没拆开,所以它可能装着任何惊喜。派对还没结束,所以狂欢可以持续到天明。新的一天还没到来,所以所有的愿望都还悬在空中,闪闪发光。这种悬而未决的、充满期待的张力,才是 12月24日 最迷人的地方。
所以,如果现在你再问我,12月24是什么日子?
我会说,它是一个暂停键。在一年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在我们被KPI、账单、和各种生活琐事追赶得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它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可以短暂逃离的出口。让你可以在这一天,心安理得地去浪费一点时间,去见一个想见的人,去做一件平时觉得“没必要”但会让自己开心的事。
它是一场城市范围内的集体梦游。我们明明知道那些彩灯明天就会拆,折扣今天午夜就会结束,但我们还是愿意短暂地沉浸在这个被精心布置的、有点甜腻的梦里。
它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它只是 12月24日,一个等你亲手为它上色的日子。你可以用红色和绿色,也可以用蓝色和灰色。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日子。对你来说,那才是它唯一的、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