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当这种特定的日子快要从日历上蹦出来的时候,空气里都开始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焦虑和一点点商业气息的甜味儿。2023.8.22,这串数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又一个闷热的夏末周二。但只要你打开手机,滑开社交软件,或者路过任何一个商场的橱窗,你就会被立刻提醒——嘿,别装傻了,这天不一样。
这一天,是七夕节。
或者,用一个更时髦、也更……怎么说呢,更方便消费的标签,叫“中国情人节”。我其实有点抗拒这个称呼。它太轻了,太简单粗暴了,仿佛只是把西方情人节的那一套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的模板,生硬地套在了我们自己的传统叙事上。好像我们非得找个对标,才能证明自己也拥有关于爱情的节日。
但七夕的内核,比那套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浪漫,要沉重、要悠长、也更有味道得多。
你得把思绪往回拉,拉得很远很远,拉到没有霓虹灯、没有限定款口红的古代。想象一下,夏夜,没有光污染,只有满天繁星如碎钻般铺满天鹅绒似的夜幕。那时候的人们,抬头就能看见那条横贯天际的浩瀚银河,亮得惊心动魄。银河的两端,有两颗特别亮的星,牛郎星和织女星。
我们的祖先,就是看着这片星空,编织出了那个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个勤劳的凡人,一个美丽的仙女,他们相爱、成家,生儿育女。多美好的故事开头。但王母娘娘一根金簪划下,便成了那道无法逾越的天河。于是,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一年,只有一次,在七月初七的晚上,靠着无数喜鹊搭成的鹊桥相会。
你品品这个故事里的情感浓度。它说的不是“我爱你”,然后送上一束花。它说的是等待。是长达三百六十四天的思念、遥望和期盼,才换来一晚的短暂相聚。这里面的爱情,带着一种巨大的悲剧感和宿命感,但正因为如此,那份坚守才显得无比珍贵。它不是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为爱买单”,而是农业文明里最朴素的价值观——忠贞、执着、对承诺的信守。
所以,七夕的另一个名字,叫乞巧节。古代的女孩子们,在这一天晚上,会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和美满的姻缘。这才是节日本来的面貌啊!它关于女性的智慧、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非常内敛、非常东方的表达。它不是让你去证明你爱谁,而是让你去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值得被爱的人。
然而现在呢?
2023.8.22这一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是商家们早就摩拳擦掌,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的营销轰炸。是“七夕限定”四个大字印在所有能印的东西上,仿佛不加上这几个字,商品就失去了价值。是朋友圈里一场盛大的“爱情竞赛”,比谁的转账金额更大,谁的礼物更贵,谁的餐厅更难预定。爱情,好像变成了一场需要精心策划、并且必须公之于众的表演。
我不是在愤世嫉俗地反对所有节日的仪式感。恰恰相反,我认为在平淡的生活里,仪式感是闪着光的东西。但当仪式感被简化成“花钱”这一件事时,一切都变了味儿。那份属于牛-郎织女的、带着星辰和泪水的厚重情感,被稀释得只剩下一层糖霜。甜,但是腻,而且毫无营养。
所以,对我来说,2023.8.22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个提醒,一个让我从消费狂潮里短暂抽离出来,重新思考“连接”这件事的日子。
我们有多久,没有像古人那样,真正地、安静地看过一次星空了?我们有多久,没有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或者打一通不为任何具体事情、只为聊聊天的电话了?我们有多久,没有专注地为爱的人做一件事,哪怕只是做一顿饭,而不是直接用外卖和红包来替代?
七夕节真正的浪漫,或许不在于那一晚你收到了什么,而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那种超越时空的连接感。是牛郎对织女年复一年的守望,是古代女子对美好未来的祈愿,也应该是现代的我们,对真实情感的回归和珍视。
这种连接,不一定非得是爱情。它可以是亲情,是友情。是你在加班的深夜,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句“还没睡啊,辛苦了”。是你给父母打电话,他们絮絮叨叨说着家里的琐事,那份安心。是你看着身边熟睡的伴侣,觉得岁月静好,内心安稳。这些瞬间,远比一束快餐式的玫瑰,更能抵达人心。
所以,2023.8.22这一天,你可以选择过成一个购物节,也可以选择过成一个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乞巧节”。
去“乞”一份与爱人沟通的“巧”思,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礼物。
去“乞”一种经营感情的“巧”劲,懂得细水长流比瞬间的烟花更动人。
去“乞”一双发现生活中微小幸福的“巧”眼,看到那些被商业噪音掩盖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别让我们的节日,最后只剩下消费的空壳。别让那条璀璨的银河,变成手机屏幕上的转账记录。抬头看看吧,如果天气好,或许你也能看到那两颗星星,在亿万光年之外,安静地互相凝望。
那才是七夕,最原始、也最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