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什么日子啊?这天不该被遗忘,是中国人的胜利日


9月3日是什么日子啊?

我把这个问题丢进好几个朋友群里,屏幕上冒出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有人说是某个明星的生日,有人猜是不是什么网络购物节的预热,还有个哥们儿特实在,直接回我:“普通星期二啊,怎么了?”

我没回话,就是盯着屏幕,心里头有点堵。

真的,太安静了。这个日子,在我们的日历上,安静得像一根被遗忘的绣花针,偶尔被记忆的光扫到,才会扎一下。

我们记得太多关于“开始”的日子。记得九一八,记得那晚沈阳的炮声和北大营的沦陷,记得那张东北地图从我们身上被硬生生撕下去的剧痛。我们记得七七事变,记得卢沟桥的枪响,记得宛平城的烽火,那是全面抗战的起点,是整个民族被逼到悬崖边上的嘶吼。我们更记得十二月十三日,那个数字本身就带着血腥味,南京城的三十万冤魂,是刻在骨头上的国殇。

这些日子,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它们是伤疤,是警钟,是午夜梦回时都会惊醒的噩梦。

可是,朋友们,你们想过没有?一个只记得自己如何挨打、如何流血、如何屈辱的民族,它的精神脊梁,是挺不直的。

所以,我们必须回答那个问题:9月3日是什么日子啊?

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简单点说,就是胜利日

对,就是胜利日。这两个字,今天我们说出来,可能觉得平平无奇。但在1945年的那天,这两个字,值得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用尽所有的力气,哭着、喊着、笑着,吼出来!

那是一场持续了整整十四年的战争啊!十四年,什么概念?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都能长成一个扛起枪保家卫国的少年了。从1931到1945,从白山黑水到热带丛林,我们这片土地上,哪一寸没有被炮火蹂躏过?哪一条河没有被鲜血染红过?我们是用“焦土”来抵抗,是用血肉筑成长城。淞沪会战,几十万中国最精锐的德械师,在短短三个月里几乎被打光,上海的下水道里都漂着一层红。长沙会战,一座城烧成白地,也要拼死守住。台儿庄、万家岭、上高会战……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是堆积如山的尸骨。

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官方数字是3500万军民伤亡。这个数字,你念出来只需要两秒钟,可它背后是多少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是多少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是多少个再也等不到丈夫归来的妻子?是多少个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就夭折在战火里的孩子?

那些烂在泥里的弟兄们,那些在后方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的百姓,他们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啊。他们曾是活生生的人,会笑,会哭,会饿,会爱。他们用自己的一切,去赌一个我们今天所谓的“未来”。

9月3日,就是那个用3500万条性命换来的答案。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消息传来,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全国庆祝三天。

你能想象那一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吗?我爷爷跟我讲过,那天,重庆的鞭炮声,从早到晚就没停过,震得人耳朵都嗡嗡响,卖鞭炮的都卖断了货。人们冲上街头,不认识的人也互相拥抱,哭成一团。有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躺在街上,嘴里还念叨着“胜利了,胜利了……”;成都的百姓提着灯笼游行,整个城市亮如白昼;延安的火炬,把宝塔山都映红了。

那种狂喜,是压抑了十四年的民族情感的总爆发。那种眼泪,一半是喜悦,一半是悲怆。因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太惨烈了。我们赢了,但我们赢得太苦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份“苦”,让我们的胜利日,显得不那么张扬。我们似乎更习惯于咀嚼苦难,而不善于庆祝胜利。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记住伤痛上,却忘了给那个最终的、来之不易的结局,一个应有的、隆重的纪念。

以至于今天,9月3日是什么日子啊,竟然成了一个需要被“科普”的问题。

记住它,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历史不是一本用来算旧账的账本。记住它,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的筋骨,到底有多硬。当所有人都以为我们会被打垮、会被亡国灭种的时候,我们挺过来了。我们用简陋的武器,用无尽的牺牲,用“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决心,最终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这份胜利,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它奠定了我们今天国家地位的基础,它洗刷了我们百年的屈辱,它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所以,下一次,当有人再问你“9月3日是什么日子啊”,请你告诉他。

那一天,不是什么购物节,也不是谁的生日。

那一天,是我们的胜利日。是我们父辈、祖辈,用血和泪为我们换来的,一个和平的、有尊严的“今天”的开始。

请记住它,就像记住那些伤疤一样。因为一个民族,不仅要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更要知道,自己曾如何挣扎、如何战斗,并最终,如何赢得了新生。

这才是这个日子,真正的分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