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日是什么日子?”这话,你说它简单吧,可仔细一琢磨,又觉着它背后藏着那么点儿深意,像是古老谜语的开篇,又像是一个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随口一问。我常想,这问题,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劲儿,不明说,却又指向分明。它不像春节那样声势浩大,也不像清明那样自带一股子沉郁,更不是某个固定在日历上,你我皆知、妇孺皆晓的法定假日。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模糊的词,却能勾起许多人心底最深处、最本能的某种悸动。
在我看来,“开日”这东西,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日期,它更像是一个意象,一套仪式,一份沉甸甸的期许,它指代的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是的,没错,就是“开始”。而这其中,最最普遍,也最最牵动人心的,恐怕要数“开工日”和“开业日”了。尤其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两类“开日”的意义,简直被刻进了骨子里,透到了血液里。
你想啊,大过年的,家家户户沉浸在团圆的喜悦里,大鱼大肉,觥筹交错。可年味儿再浓,总有散去的时候。那时候,鞭炮的硝烟味儿还没完全散尽,窗花儿还贴得好好的,可人们的心,就开始往“开日”上走了。那份对新一年生计的盘算,对事业兴旺的渴望,就像春天里刚冒头的嫩芽,带着一股子压抑不住的生机与冲动。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就是个小铺子,卖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每逢过完年,她老人家最看重的就是“开市”那天。那天,可真是比大年初一还隆重几分!天还没亮透,鸡刚打鸣没几声,外婆就已经起床了,小心翼翼地把家里供奉的财神爷擦拭得干干净净,然后焚香,那香烟袅袅升腾,混着清晨特有的湿气,闻着就让人心里一凛。接着,她会把头一天就准备好的红纸剪成小条,贴在柜台、门框,甚至秤杆上,嘴里念念有词,都是些“开门大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好话。那些红纸条,在清晨微弱的光线里,仿佛被赋予了某种魔力,跳跃着,闪耀着,把整个小铺子都染上了一层喜庆而庄严的色彩。
最热闹的,当然是开门那一刻。外婆会特意选个吉时,打开店门。门一开,她会把一串早就备好的鞭炮点燃,那“噼里啪啦”的声响,震耳欲聋,震得耳膜生疼,却又让人觉得无比痛快,无比解气,仿佛把一整年的晦气都炸得烟消云散了。街坊邻居,路过的熟人,都会驻足,送上一句“恭喜开市!”那种人情味儿,那种集体参与的仪式感,是现在很多大商场开业剪彩都比不了的。头一个进店的顾客,无论买什么,外婆都会象征性地给个折扣,图个“头彩”,图个“吉利”,这种朴素的商业智慧里,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当然,不只是开门做生意的“开业日”,那些从大厂到小作坊的“开工日”,同样也充满了各种讲究。我有个朋友,他是做建筑工程的,他们工地上,每次新项目开工,那阵仗才叫大。搭台子,摆香案,供奉关二爷,烧高香,放鞭炮,还有舞狮队来助兴。项目经理得亲自点燃第一炷香,说些“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的话。工人师傅们呢,也都会提前到场,穿上崭新的工作服,脸上带着一丝期待,一丝忐忑。开工宴更是少不了,大家围坐一桌,推杯换盏,聊的都是新项目的图纸、进度,还有今年能挣多少钱,给家里添置点啥。酒过三巡,话匣子一开,那种兄弟情谊,那种为共同目标奋斗的激情,简直能把整个酒桌都点燃。
你可能要说,这些都是老一套了,现代社会,谁还信这些?确实,如今很多高科技公司,可能不会烧香拜佛,也不会舞狮放炮。他们的“开工日”,更多的是一场内部会议,一次团队建设,或者是一顿精致的下午茶。老板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展望一下公司前景,然后大家便各就各位,敲代码的敲代码,跑业务的跑业务。可即便形式变了,那份对新开始的重视,对未来美好的期盼,那股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其实内核还是一脉相承的。它渗透在每一个新项目的启动中,每一次新产品的发布会上,每一个新部门的成立仪式里。那份对“开门红”的执着,对“开个好头”的信仰,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始终存在的人性深处的共鸣。
除了商业上的“开日”,还有一类“开日”同样深入人心,那就是“开学日”。对无数孩子和家长来说,“开学日”简直就是一场史诗般的战役,或者说,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年度大戏。暑假刚过,你瞧那些小家伙们,一个个穿上新校服,背上新书包,手里拿着新铅笔盒,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笑意,那种混合着忐忑与憧憬的光芒,亮得能把沉寂了一整个暑假的校园都点燃。家长们呢,则像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目送着孩子走进校门,心里默默祈祷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健康成长。”
还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那天,妈妈给我买了条新裙子,是那种带着小碎花的,领口还有个蝴蝶结。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好,总觉得第二天就要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早上醒来,天蒙蒙亮,她就给我梳了两个小辫子,别上红头绳。走到学校门口,看到那么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彼此,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铅笔和新书的味道。那感觉,就像一扇巨大的、通往未知的大门在我面前缓缓打开,虽然有点怯生生的,但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激动。每一个“开学日”,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里程碑,它意味着新的知识,新的朋友,新的挑战,是无数个“小小的开日”汇聚成的浩瀚人生。
所以,你看,“开日是什么日子”?它绝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只有数字和字符堆砌起来的普通日子。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希望,太多的文化印记。它是一个节点,一个转折,一个人们深思熟虑、精心准备的“新开始”。它关乎生计,关乎学业,关乎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规划与向往。从一间小小的杂货铺,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从一个懵懂的小学生,到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开日”里,寻求着那份独有的仪式感,祈愿着一份独有的好运。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心理作用罢了,日子还不是一天天过。这话没错,日子确实是周而复始。可人生不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开始”组成的吗?每一个“开日”,无论大小,无论形式,都是我们为自己按下“重启”键,为生活注入新鲜动力的一次尝试。它提醒我们,过去已去,未来可期。它给予我们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它赋予我们力量,去追逐心中的梦想。那份对“开日”的重视,其实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更是对我们自身努力的一种肯定与期许。
我常常觉得,人啊,活的就是一个精气神儿。而“开日”的存在,恰恰就是为了提振这份精气神。它让人相信,只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只要用心去准备,去投入,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会变得顺遂起来,美好起来。这种信念,就像一束光,即便在最暗淡的日子里,也能照亮前行的路。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有人问“开日是什么日子”,不妨也像我一样,用心去感受它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关于希望和新生的力量吧。那不只是一个日子,那分明就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