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喧嚣,过了初五迎完财神,似乎就一下子泄了气。上班族们的心,一半已经飞回了工位,另一半还在回味着老家的年夜饭。就在这种夹杂着懒散和焦虑的微妙当口,初七,这个日子悄然而至。很多人可能一晃神就过去了,但你要是翻开老黄历,或者问问家里的老人,就会发现这一天的分量,可不轻。
那么,初七是什么日子黄历上怎么说?简单粗暴地讲,这天是“人日”,或者叫“人日节”。
对,就是人的生日。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酷?我们每个人的生日,是标记自己生命起点的小小坐标。而正月初七,是属于全人类的、一个宏大又浪漫的集体生日。这个说法的源头,得追溯到咱们老祖宗那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里。传说女娲娘娘造人,也不是一天就搞定的。她老人家也得讲究个工作流程。第一天造了鸡,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是猪,第四天是羊,第五天是牛,第六天是马,到了第七天,终于,轮到我们“人”了。
你想想这个场景,泥土在神的手中被赋予生命,第一个“人”睁开眼睛。这简直是创世史诗里的高光时刻。所以,正月初七,就成了纪念人类诞生、感恩生命的日子。一种朴大洪水过后,万物复苏,人,作为最重要的造物,在第七天登场,自带压轴的主角光环。
所以,在传统的黄历体系里,初七这一天,往往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它不像除夕那样锣鼓喧天,也不像初五迎财神那般功利直白,初七的情感内核,是温润的,是向内的,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庆祝与期许。
既然是过生日,那仪式感必须得有。最核心的食俗,就是吃七宝羹。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用七种新鲜蔬菜熬成的汤羹。具体是哪七种?那可就五花八门了,南北方差异巨大。芹菜(勤劳)、蒜(会算)、葱(聪明)、韭菜(长久)、芥菜(戒除“芥蒂”)……每一种蔬菜都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我小时候在南方,奶奶做的七宝羹里,总是少不了那股子芥菜特有的微冲的清香。一碗热腾腾的七宝羹下肚,感觉把整个春天的生机都吃进了身体里。这不仅仅是一碗菜汤,这是对新一年里,人丁兴旺、身体康健、勤劳聪慧的最朴素的祝福。你家的七宝羹,是什么味道的?
除了吃,还有“戴人胜”的习俗。古时候的女子,会在这一天用彩纸、金箔等剪成小人的形状,戴在头上,或者贴在屏风上。这“人胜”,就是人的护身符,寓意着新的一年,人比花娇,人能胜天。虽然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头饰了,但那种对“人”本身的珍视和赞美,依然透过千年的时光,传递着温度。
在一些更讲究的地区,比如两广和东南亚的华人圈,初七还有一项非常热闹的活动——捞鱼生。大家围着一盘色彩缤纷的生鱼片和配菜,一边用筷子把所有食材高高捞起,一边大声喊着各种吉祥话,“捞起捞起,风生水起!”那场面,简直是新春气氛的又一个高潮。它把对人的祝福,和对事业兴旺的期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说回到黄历。如果你现在打开手机上的日历应用,翻到正月初七,底下多半会有一栏“宜”和“忌”。这可是老黄历的精髓。初七是什么日子黄历上的吉凶,往往也和“人日”这个主题相关。
一般来说,人日节这天,黄历上会写着宜“出行”、“会友”、“登高”。为什么?因为这是人的节日啊,当然要多走动,多见见朋友,登高望远,为新的一年许下一个高远的志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这一天被特别强调。
而忌讳呢?老传统里,这一天不能打骂孩子。你想啊,今天可是所有孩子的“生日”,打骂他们岂不是太不吉利了?甚至有些地方说,这一天官府都不能处决犯人,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这些禁忌,看似是迷信,内核里却是满满的人文关怀。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对生命本身,抱有最基本的敬畏和尊重。
老实说,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日节的存在感,确实越来越弱了。我们可能忙着准备节后开工,忙着刷手机抢最后几个红包,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那些繁复的习俗,似乎也只存在于故纸堆和纪录片里。
但这真的重要吗?
我觉得,节日的意义,从来不只在于那些固定的仪式。它的核心,是提供一个契机,让我们从日常的奔波中短暂抽离,去思考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初七,这个“人的生日”,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它让我们在春节假期的末尾,重新审视“人”的价值。我们庆祝的,不仅仅是女娲造人的神话,更是我们自己。庆祝我们作为万物之灵,拥有思考、创造、爱与被爱的能力;庆祝我们在过去一年里的所有努力和成长;期许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能活得更像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下次当正月初七来临,就算你没有喝上一碗七宝羹,也不妨碍你给自己一个微笑。你可以跟身边的朋友、家人道一声“生日快乐”,这声祝福,跨越了个体,指向了我们共同的身份——“人”。
翻开黄历,看看今天的宜与忌,你可以不完全相信,但可以把它看作是祖先留下的一份生活指南,一份带着古老智慧的善意提醒。它告诉你,今天适合与人相聚,那就给许久未见的朋友打个电话吧。它告诉你,今天要尊重生命,那就对世界多一分善意和温柔吧。
初七是什么日子黄历?它是一个坐标,标记着我们在新年伊始,重新出发的时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与敬畏。
祝你,也祝我,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