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这玩意儿,真是个不打招呼的混蛋。它悄无声息地溜走,却在你以为遗忘了的某个瞬间,猛地回头,给你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2014年12月18日,就是这样一个日子。你现在猛地一想,可能脑子里一片空白。是啊,普通的一天,冬日里平凡的星期四,也许你正忙着年底的KPI,或者盘算着元旦去哪儿浪。
但如果你把镜头拉远,拉到全球的尺度,你会发现,就在那一天,世界的齿轮,发出了一声沉重而清晰的“咔哒”声。有些冰封了几十年的东西,开始融化;而有些看似稳固的秩序,则裂开了第一道缝。
那天最重磅、最具有历史穿透力的事件,毫无疑问,发生在加勒比海的暖风里。美国和古巴,这对隔着佛罗里达海峡怒目而视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冤家,突然宣布,要和好了。
你得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这是冷战活化石的松动。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整整11位美国总统,古巴的卡斯特罗兄弟就像一根扎在美国后院里拔不掉的钉子。猪湾事件的硝烟、古巴导弹危机的核阴影、长达五十多年的经济封锁……这一切,构成了整整几代人的世界观。古巴,那个抽着雪茄、开着老爷车、印着切·格瓦拉头像的红色岛国,是反美的终极符号。
而就在2014年12月18日,奥巴马和劳尔·卡斯特罗,通过电视讲话,几乎同时向世界宣布,启动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你看了五十多年的连续剧,反派和主角突然宣布要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人生。哈瓦那的街头,据说有人欢呼,有人茫然。迈阿密的小哈瓦那,那些古巴流亡者的后裔,心情更是五味杂陈。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看到新闻推送时的那种错愕感。一个时代,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要翻篇了?那种感觉,就好像历史的浓雾突然散开了一角,让你窥见了某种可能性。一种“原来什么都可以改变”的眩晕感。世界,似乎真的在朝着一个更开放、更和解的方向前进。那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么天真地相信着。
然而,地球是圆的。当加勒比海的阳光显得格外温暖时,北半球的另一端,西伯利亚的寒流正以前所未有的猛烈姿态,席卷着莫斯科。
就在同一天,2014年12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召开他的年度记者会。那年的记者会,气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因为就在那几天,俄罗斯正在经历一场极其恐怖的卢布危机。由于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西方全面制裁,加上国际油价的断崖式暴跌,俄罗斯卢布的汇率,几乎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在崩盘。
我记得当时财经新闻的标题,用的都是“血洗”、“崩盘”、“末日”这类惊悚的词汇。俄罗斯民众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疯狂地抢购美元和欧元,甚至有人冲进宜家,把卢布换成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那是一种末日般的恐慌。
普京的记者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全世界的记者,都想看看这位强人,将如何应对这场风暴。他依旧强硬,将矛头直指西方,宣称俄罗斯经济的阵痛不可避免,但复苏也同样注定。那场发布会,与其说是回答问题,不如说是一场信心的喊话,一次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肌肉的政治表演。
你看,这有多魔幻?2014年12月18日这一天,世界同时上演着两出大戏。一出是“冰释前嫌”,冷战的最后一块冰山,正在融化;另一出,却是“新冷战”的序曲,凛冽的寒风,正从乌拉尔山吹起。一个世界,两种温度。和解与对抗,这两条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这一天,以一种极其诡异的方式,并置在了我们眼前。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2014年的剧本,从来不按套路出牌。除了这两件关乎宏大叙事的国际政治事件,还有一件充满了好莱坞式荒诞色彩的“小事”,也在这一天发酵到了顶点。
那就是由索尼影业被黑客攻击而引发的《刺杀金正恩》事件。一部由塞斯·罗根和詹姆斯·弗兰科主演的恶搞喜剧片,因为剧情涉及刺杀邻国领导人,居然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网络安全危机和外交风波。黑客组织“和平卫士”攻破了索尼的服务器,泄露了海量的内部邮件、员工信息和未上映的电影,并发出威胁,如果电影上映,将对影院发动恐怖袭击。
于是,就在2014年12月18日的前一天,索尼影业顶不住巨大的压力,宣布取消《刺杀金正恩》的圣诞节上映计划。这个决定,瞬间引爆了整个美国的舆论。从好莱坞明星到普通网民,再到政客,几乎所有人都在痛斥索尼的“懦弱”,认为这是对言论自由的严重打击。奥巴马甚至都亲自下场,批评索尼“犯了个错误”。
这件事的荒诞之处在于,它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是一家公司的商业决策?是一次网络恐怖主义行为?还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侵略和网络攻击?它就像一个三棱镜,折射出网络时代全球化背景下,政治、文化、商业、安全所有边界都变得模糊不清的混沌状态。一件娱乐八卦,硬生生被抬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
现在回过头看,2014年12月18日,真的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日子。它像一个历史的切片,清晰地展示了那个特定时刻世界的复杂剖面。有旧时代坚冰融化的乐观,有新对抗格局浮现的寒意,还有网络时代光怪陆离的荒诞剧。
而我们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当时在干嘛?
我帮你回忆一下。那一天,A股上证指数收盘在3061点。是的,你没看错。那正是2015年那场波澜壮阔大牛市的前夜。无数人正摩拳擦掌,怀揣着财富自由的梦想,一头扎进市场的狂热里。美古关系?卢布危机?索尼的破事?那都是远在天边的国际新闻,是饭桌上的谈资,哪有自己账户里的红线绿线来得真切?
我们隔着屏幕,像看电影一样消费着这些全球性的大事件,一边惊叹,一边调侃。我们觉得世界正在变得有趣,但似乎又与我们无关。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
然而,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2014年12月18日,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油然而生。
美古关系正常化的短暂窗口期,随着后来美国政府的更迭而迅速关闭,古巴的经济依旧困顿。俄罗斯与西方的对抗,在那之后愈演愈烈,最终在乌克兰的土地上彻底爆发。而索尼事件所预示的那种网络攻击、信息战、文化冲突,如今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日常。
我们曾经以为只是谈资的新闻,原来早已埋下了草蛇灰线,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那个日子,就像一枚琥珀,封存着一个我们以为会走向和解,却最终滑向更深对峙的世界的最初剪影。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从不直线前进,它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悄然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