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最近的风,有点不一样了?
不是那种能刮跑屋顶的西北风,也不是夏天黏糊糊的热风。就是那种,你走在下班路上,突然一阵风吹过来,明明还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莫名觉得脖子里钻进去的那一丝凉意,不那么刺骨了。那风里头,少了点冬日的凛冽,就是那种刀子刮在脸上的疼,多了些……嗯,怎么说呢,一种蠢蠢欲动的潮湿和松软。
真的,就那么一点点。
如果你也感觉到了,那恭喜你,你身体里的“天气传感器”还没被暖气和空调彻底搞坏。因为2月3号前后,我们通常会迎来一个极其重要、却又常常被现代都市人忽略的日子——立春。
对,就是它。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名字。
在我的记忆里,立春这个概念,比情人节、比各种电商造出来的购物节,要古老、要厚重,也要……好吃得多。我奶奶总说,立春是“一岁之首”,是真正意义上新一年的开始。我们现在用的公历1月1号,在她看来,不过是个方便记日子的“洋玩意儿”,冷冰冰的数字,没有灵魂。而立春,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是万物复苏的号角,是写在大地上的诗。
所以,2.3号是什么日子?它是一个需要用味蕾去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我们家雷打不动的习俗,叫做“咬春”。听听这词儿,多有劲!一个“咬”字,充满了对春天迫不及待的渴望和占有。北方的“咬春”,大多是吃春饼。薄如蝉翼的饼皮,卷上炒得喷香的合菜,豆芽、韭菜、粉丝、鸡蛋丝……满满当当一大卷,塞得腮帮子都鼓起来,一口下去,各种食材的鲜美在嘴里爆炸。那感觉,就像是把整个春天都吞进了肚子里。
而我们南方,更多的是吃春卷。炸得金黄酥脆的外皮,“咔嚓”一声,里面的馅料就争先恐后地涌出来。那滚烫的、鲜美的汁水,总能把嘴烫出个泡,但你就是停不下来。还有生啃一口水灵灵的白萝卜,据说也能“咬”住春天。那股子辛辣又清甜的劲儿,一下子就冲开了冬日的沉闷和混沌,整个人都精神了。
这不只是一种食物,这是一种仪式。一种我们用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与自然对话,宣告我们对新季节的欢迎。
当然,关于立春,还有些更有意思,甚至有点“玄学”的说法。比如“躲春”。
说起来有点玄乎,老一辈人讲,立春这天是新旧太岁交接班的时候,磁场比较混乱。所以,某些属相的人在立春交节的那个时辰,需要“躲”起来。不能见生人,不能打电话,安安静静地待着,避免沾染上不好的气场。我小时候就亲眼见过我三舅,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在立春那天下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拉上窗帘,谁叫都不应。当时觉得特好笑,现在想来,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未知的敬畏,一种朴素的祈福。信不信另说,但这种对时间的敬畏感,在今天这个什么都讲“效率”和“科学”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2.3号是什么日子?它还是一个时间的魔法节点,一个模糊了“年”与“春”边界的奇妙时刻。
今年的立春在春节假期之前,有时候它又会落在春节之后。这种交错,让“年味儿”和“春意”常常纠缠在一起。你闻到的空气里,既有硝烟散尽后淡淡的硫磺味,又混杂着泥土解冻后翻上来的腥甜气。你看到的景象,是门上红色的春联还没褪色,院子角落里的柳树,已经偷偷爆出了米粒大小的嫩芽。
这种感觉太微妙了。它不像夏天到秋天那样,一场秋雨一场寒,界限分明。冬春之交,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温柔的拉锯战。今天艳阳高照,让你错觉春天已至,明天可能就一场倒春寒,把你打回原形。但你知道,你知道的,那股劲儿已经不一样了。冰雪之下,河流深处,种子里头,有什么东西,已经醒了。
可悲的是,我们越来越感觉不到这些了。
我们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精确到小时,知道几点有雨,风力几级,却忘了抬头看看云,忘了用皮肤去感受风的温度和湿度。我们依赖日历APP的提醒,知道下一个节假日是哪天,却对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一无所知。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这些充满诗意的密码,正在被我们遗忘。
我们把自己关在钢筋水泥的盒子里,隔绝了自然的呼吸。于是,2.3号是什么日子?对很多人来说,它只是个普通的星期五,或者星期六,是需要上班或者可以赖床的一天,仅此而已。那藏在风里的、泥土里的、树梢上的讯息,我们再也接收不到了。
所以,当我试图回答“2.3号是什么日子”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我不想仅仅是给出一个“立春”的答案。
我更想说,它是一个提醒,一个开关。
一个提醒你,该从沉闷的冬天里醒过来了。去楼下走走,去公园逛逛,哪怕只是在阳台上伸个懒腰,深吸一口气。去留意那些最细微的变化:那只不知从哪儿飞来的鸟,是不是叫声更欢快了?那棵你每天路过的秃头树,枝干的颜色是不是变得更有弹性了?
一个打开你感官的开关。去菜市场买一把最新鲜的春韭,或者一捆水灵的菠菜。去“咬”一口春天,让味蕾告诉你季节的更替。别再只依赖手机屏幕,用你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和身体,去重新连接这个世界。
甚至,你还可以去读一读日本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他的忌日恰好也在2月3日附近。他写:“悄悄地,春天来了,在镜子的背面。”多妙啊!春天不是大张旗鼓地来的,它藏在最意想不到的角落,需要你用心去发现。
所以,2.3号是什么日子?
它或许什么都不是,只是365天里平平无奇的一天。
又或许,它是一切的开始。是冰河解冻的第一声脆响,是第一颗种子在黑暗中拱破外壳的悸动,是你心里那个想要“重新开始”的念头,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落地的理由。
别问了,去感受吧。答案,真的就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