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2022年9月20日是什么日子?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什么宏大的历史事件,也不是日历上被圈红的节日,而是——一段模模糊糊的,却又异常清晰的——“日常”。那一天,是周二,一个听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平日,但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中国大地上的人来说,任何一个“普通”的日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份,都染上了挥之不去的、独特的底色。
说它普通,因为它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铁照样轰鸣,外卖小哥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说它不普通,那是因为,每一个看似“如常”的背后,都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一种无声的默契,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条件反射。2022年9月20日,北京的天气应该已经有了秋的凉意了吧?我记得,那天早上起床,空气里便带着那么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清爽,又混杂着一丝干燥的土腥味儿。掀开窗帘,阳光斜斜地透过玻璃,撒在阳台那盆几乎被我遗忘的绿萝上,叶片蔫蔫的,却又倔强地泛着一点点绿。
我当时,大概是在一个南方城市,潮湿的空气裹挟着尚未完全退却的夏末余温,但已然有了点点萧瑟。早高峰的地铁里,人头攒动,但与往日不同的是,每个人脸上都严严实实地扣着口罩,只露出一双双眼睛,或疲惫,或漠然,偶尔交汇,也迅速闪开。那年头,戴口罩早就不再是新闻联播里才有的画面,它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比手机钱包还重要的一部分。谁要是不戴,那真是寸步难行,连小区大门都出不去。记得那天,我刚出家门,手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确认了手机、钥匙、口罩,以及——那张已经成为“护身符”的绿码。哦,对了,还有一份昨日的核酸报告,确保它还在有效期内。这些都是标配,缺一不可。
地铁站口,喇叭里播放着周而复始的提醒:“请扫码、测温、佩戴口罩。”机械的女声,带着一种奇特的冷静,仿佛在宣告着一种新常态的永恒。我跟着队伍,拿出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绿色界面。滴——一声清脆的响动,就像是打开了那天的通行证。人群涌入车厢,密闭的空间里,只有耳机里传来的音乐,或低头刷手机的微光,提醒着彼此的存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清的,集体压抑感。大家都在努力地维持着日常,却又深知,这个日常随时可能被一句突如其来的“封控”通知打断。
那天我去了公司,办公楼里,同事们照常敲打着键盘,偶尔交流几句,声音也都压得低低的。茶水间里,咖啡机的蒸汽氤氲,却也少了几分往日的喧嚣。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等。午饭时,外卖小哥把餐盒送到了楼下,我们排着队,保持着一米的距离去取餐。我点的麻婆豆腐盖饭,味道还行,就是吃着吃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概是那种无忧无虑,可以随意坐下来,和三五好友插科打诨的自由吧。那时候,堂食也是个奢侈品,随时可能因为某条“通知”而被暂停。
2022年9月20日,这个日子,其实也紧挨着一个重要的国际事件。前一天,也就是9月1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在伦敦举行,举世瞩目。我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还特意刷了刷新闻,看着电视屏幕里黑压压的人群,心头涌起一种奇妙的错位感。那边,一个时代落幕,万众哀悼;这边,我们还在为一份能按时送达的外卖,为一张有效期内的核酸报告,为一份不被“静默”的日常而小心翼翼地活着。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但每个角落的悲喜,却实实在在地,天差地别。
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秋日的阳光,不似盛夏那般炙热,却带着一股沉甸甸的暖意,洒在行人的肩头,洒在路边的梧桐叶上。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人们依旧在忙碌,但那份忙碌中,又带着一种克制的、隐忍的节奏。这或许就是那个时期,最真实的写照吧——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变动中坚守日常。
下班路上,路过一个小区,看到门口的大白们还在值守,身穿防护服,戴着面罩,汗水浸湿了后背。他们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符号之一。那一刻,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感激,有同情,也有那么一丝,对这种持续了太久的“非常态”生活的疲惫。晚上回到家,简单吃了点东西,刷了刷手机,新闻里依旧是关于疫情的零星通报,以及各地防控政策的微调。似乎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又似乎每天都没什么不同。
2022年9月20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它没有国庆的狂欢,没有春节的团聚,也没有任何被载入史册的壮举。但对我而言,它却是那段特殊时期的一个缩影,一个具象化的切片。那一天,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惊天动地的反转,只有无数个普通人,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默默地努力着、适应着、坚持着。
回忆起那个2022年9月20日,我感到一种淡淡的怅然。那一年,我们仿佛都被卷入了一场漫长的、无声的战役,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学会了在不确定中规划,在限制中寻找乐趣,在担忧中抱持希望。那一天,也许某个小区的居民刚刚经历了封控的解除,欢呼雀跃;也许另一个地方,人们正焦急地等待着全员核酸的结果,屏息凝神。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个人情感的微澜,汇聚成了那个平凡日子的真实面貌。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就像一幅色调略显灰暗的画卷,但仔细看去,里面却又点缀着一些亮色:是邻里互助的一碗热汤,是陌生人之间一个鼓励的眼神,是孩子们在短暂的户外活动中爆发出的欢声笑语。2022年9月20日,正是由这些细碎的、真实的、带着体温的瞬间拼凑而成。它提醒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生命也总能找到自己的出口,日常也总会以各种姿态,倔强地延续。这,就是我对那个日子的,最深切的记忆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