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当我第一次在日历上看到“7.30什么日子”这个搜索热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来了。
又是哪个节?是世界意大利面日还是国际左撇子节?这年头,三百六十五天,恨不得每天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社交网络像是永不打烊的KPI机器,催着你过节,催着你消费,催着你表达。有点烦,真的。
但当我点开,看到那几个字——国际友谊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riendship)——我承认,我愣了一下。
这名字,听起来挺……官方的,对吧?不像情人节那样铺天盖地,也没有母亲节父亲节那种伦理上的必然性,它就那么安静地待在那儿,像个你通讯录里很久没联系、但又不舍得删掉的名字。一个听起来宏大又有点空洞的名词。
可“朋友”这两个字,分量太重了。
它不像爱情,总带着点奋不顾身的戏剧性;也不像亲情,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捆绑。友谊这东西,玄妙得很。它是一种纯粹的选择,是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灵魂,在茫茫人海里互相看了一眼,说:“嘿,我觉得你挺有意思的。”然后,故事就开始了。
我们这个时代,朋友的定义好像被稀释得厉害。微信列表里躺着上千个“好友”,大部分都是“点赞之交”。我们熟练地在朋友圈里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生活有趣的大人,给别人的旅行照点赞,给同事的加班文案下留一句“辛苦了”,给远房亲戚的娃评一句“真可爱”。我们维持着一种赛博空间里的和谐,一种礼貌而疏远的“集体友谊”。
这算是朋友吗?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怀念小时候的朋友。那时候,友谊是具象的。是夏天放学后一起凑钱买的一根冰棍,你一口我一口,黏糊糊的汁水流到手腕上;是课间十分钟也要冲到隔壁班,就为了说一句“下节体育课一起打球啊”的屁话;是摔破了膝盖,他比你哭得还大声,一边哭一边扶你回家;是藏在铅笔盒里写满对方名字的纸条,和那些现在想起来傻得冒泡,当时却觉得是天大的秘密。
那时候的友谊,不需要“维护”。它就是那么野蛮地生长,在阳光、泥土和汗水里,长得结结实实。我们没手机,但我们知道去谁家能找到他。我们不发朋友圈,但我们知道对方昨天因为什么事被爸妈揍了一顿。
长大,真是一个不断给友谊做减法的过程。
升学、工作、搬家、结婚、生子……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像一个筛子,总会筛掉一些人。不是不好了,不是吵架了,就是很自然地,渐行渐远。你们的话题从明星八卦、游戏动漫,变成了老板、KPI、房价和孩子的奶粉。你发过去一个只有你们才懂的梗,对方回了一个“?”。那个瞬间,你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有些东西,回不去了。
于是,你开始习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在深夜的城市里开车回家。通讯录里的人越来越多,能随时打电话过去胡说八道的人,却越来越少。
你真正的朋友,还有几个?
不是那种需要你戴着面具去应酬的酒肉朋友,也不是那种只在你有利用价值时才出现的“人脉”。而是那个,你可以在他面前瞬间变回傻子的人。那个你喝多了吐得一塌糊涂,他一边骂你“没出息”一边给你递水的人。那个你失业了、失恋了,一无所有,打电话给他,他只问一句“在哪儿,我来接你”的人。那个你几年不见,一见面还是能像昨天才分开一样,互损互怼,笑得像个二百斤的孩子的人。
7.30什么日子?或许,它就是这样一个契机。
一个让你从朋友圈那些虚假繁荣里抬起头,想一想这些具体的人的契机。
它不是让你非得在今天发条“祝我的朋友们友谊日快乐”的矫情状态。没必要,真的。真正的友谊,不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来证明。
但你可以,在今天,做点什么。
给那个很久没联系的老友发个消息。不用长篇大论,就一个你们当年最爱用的表情包,一句“傻叉,最近怎么样?”。他会懂的。
或者,约那个总说“改天聚”却一直没聚成的哥们儿出来,别再去那些正襟危坐的餐厅了,就找个路边摊,撸串,喝冰啤酒,吹牛逼,像大学时那样。
再或者,什么都不做。就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把那些珍贵的名字在心里过一遍。想想你们一起干过的蠢事,想想他们陪你走过的路。然后,心里会升起一股暖意。这就够了。
国际友谊日,说到底,重要的不是“国际”,也不是“日”,而是“友谊”本身。它提醒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那种最纯粹、最没有功利性的连接,是多么可贵。
它像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锚点。有了它们,任凭风浪再大,我们的小船,也不会轻易被卷走。
所以,别再问7.30什么日子了。
它就是一个普通星期二,但因为“友谊”这两个字,它又变得无比特殊。它在对我们每个人说:嘿,去看看你的朋友吧。趁我们,还拥有彼此。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有那么几个人,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孤单。这,大概就是友谊的全部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