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突然就蹦出这么一句:今天什么日子啊?
不是失忆,也不是过糊涂了。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没来由的、悬浮在半空中的疑问。我下意识地摸出手机,划开屏幕,那个冷冰冰的日历APP用一个加粗的数字告诉我:星期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日。农历也没什么说法,节气?早过了。纪念日?好像也没到谁的。
没什么特别。真的。
可我就是觉得,今天有点儿不一样。午后的阳光懒洋洋的,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木地板上切割出一条条斑马线,空气里有种尘埃被烤熟的味道,混着楼下不知道谁家飘上来的饭菜香。一切都那么寻常,寻常到几乎可以被忽略。但正是这种极致的寻常,反而让我生出一种奇异的庄重感。
小时候可不这么想。那时候,日子是被一个个红圈圈给串起来的。掰着手指头盼,盼儿童节,盼国庆,盼过年,但最最盼的,还是自己的生日。那一天,意味着可以穿上新衣服,意味着可以吃上一个现在看来甜到发腻、造型略显浮夸的奶油蛋糕,意味着可以收到一些可能自己并不真心喜欢但依然要挤出笑脸感谢的礼物。那一天,你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关注都像聚光灯一样打在你身上。那是一种被定义的“特别”,一种被所有人,包括你自己,共同“确认”过的特殊日子。
长大了,这种被定义的日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怎么说呢,像是走流程。情人节得有玫瑰和晚餐,圣诞节得有圣诞树和互赠礼物,跨年夜得去人挤人的地方倒数,然后发一条辞旧迎新的朋友圈。我们忙着去扮演一个“正在过节”的快乐角色,忙着给这种快乐拍照、存档、公之于众。快乐吗?或许是快乐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被裹挟的、带着任务感的疲惫。节日变成了一场盛大的、主题明确的集体行为艺术,我们都是尽职尽责的演员,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错,就显得不合群,就辜负了这个“特别”的日子。
可生活,哪是靠这些零星的、高光的大日子撑起来的啊?
真正构成我们生命的,恰恰是那些被日历忽略的、面目模糊的、成百上千个“今天”。是那些星期二的下午,是那些星期四的清晨。是我们从一场乱七八糟的梦里醒来,挣扎着关掉闹钟,在牙刷的泡沫里思考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的瞬间。是我们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建筑,耳朵里塞着一首听了八百遍的老歌的时刻。是我们对着电脑屏幕,眼神焦灼,手指在键盘上敲敲停停,然后为解决了一个小小的bug而长舒一口气的时刻。
这些时刻,它们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一天。它们没有主题,没有红圈,没有必须履行的快乐义务。它们沉默,温吞,像白开水,但恰恰是这杯白开水,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体征。
我们总在期待一个“好日子”,一个“特殊的日子”来拯救我们此刻的乏味。仿佛只有到了那一天,我们才有资格快乐,才有理由庆祝。我们把最好的衣服、最贵的餐具、最想去的地方,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等着一个“名正言顺”的时刻去启用。结果呢?结果就是,那件漂亮的衣服可能到过时了都没穿几次,那套精致的餐具在柜子里落满了灰,那个心心念念的地方,永远停留在“下一次一定去”的计划里。
我们忘了,生活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那场仪式。
仪式感,对,就是这个被说烂了的词儿。但我想说的仪式感,不是那种需要发朋友圈昭告天下的表演。它是一种私人的、小小的、郑重的约定。是你在一个普通的星期二早晨,不因为赶时间就胡乱吞咽早餐,而是花十分钟,给自己煎一个完美的太阳蛋,配上一杯手冲咖啡,用你最喜欢的那只杯子。是你下班回家的路上,不因为疲惫就直奔沙发躺下,而是绕路去花店,给自己买一束叫不上名字但颜色很好看的小野花,插在喝完的牛奶瓶里。
是你决定,把今天,就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日子来过。
因为事实上,它就是。这个星期二,历史上只有这一个,未来也绝不会再有。这束阳光,这个味道,你此刻的心情,都是绝版限定。当你开始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普通的一天”,你会发现,处处都是惊喜。那杯咖啡,因为你认真地品尝,所以它的醇香格外清晰;那首老歌,因为你偶然听到了某句曾被忽略的歌词,而突然有了新的意义;窗外那只打盹的猫,因为你多看了它两眼,它的憨态就足以治愈你半天的疲惫。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今天什么日子啊?
它不是节日,不是纪念日,不是任何一个需要被隆重标记的日子。
它是你决定好好喝完这杯水、认真敲下这些字的日子。是你突然想通了一个困扰许久的小问题的日子。是你在晚风中散步,闻到青草香气的日子。是你给远方的朋友发去一句“最近好吗”,然后收到一个温暖回复的日子。
它是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正在发生着的,无比珍贵的“今天”。
别等了。别等下一个节日,别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把最好的心情、最郑重的态度,就用在今天。因为今天,就是你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