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4节气是什么日子?小满将至,聊聊这份恰到好处的人生哲学


你有没有觉得,空气里,开始有了一种黏腻的质感?不是那种盛夏扑面而来的热浪,咄咄逼人,而是一种…嗯…一种温吞的、潮湿的包裹感。阳光也变了,不再是春天那种温和的抚摸,斜斜地照在身上,带着一股子劲儿,晒久了,皮肤会微微发烫。这感觉,就好像一锅温水,底下的小火已经悄悄点燃,还没沸腾,但热气已经开始氤氲盘旋。

我就是被这种感觉拽着,才猛然想起去翻日历。果然,今天24节气是什么日子?答案就挂在那儿,一个自带画面感和生活哲学的词——小满

小满,多美的名字。

不是大满,也不是圆满,而是“小得盈满”。这里面藏着一种东方独有的、充满智慧的克制与期待。我总觉得,老祖宗在给这些节气命名时,都是顶级的诗人。他们不用华丽的辞藻,就用最朴素的观察,把天地间的微妙变化,和人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全给缝合到了一起。

你看,小满对应的物候是什么?“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苦菜,这种带着清苦味道的野菜,在这个时候开花了。那些喜阴的、柔弱的草,在越来越盛的阳气下,开始枯萎。而最重要的,是“麦秋至”——北方的冬小麦,南方的水稻,籽粒开始灌浆,沉甸甸的,但还没到真正成熟的“大熟”之时。

这就是小满的精髓:万物“将满未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一种生命力最蓬勃、最富有张力的状态。就像一个少年,身形已经长成,脸上还带着点青涩的绒毛,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力量,但还没被世故完全打磨。也像一段恋爱,暧昧已过,关系已定,但还在热恋的巅峰期,每一次牵手都心跳加速,还没到后来那种“左手摸右手”的平淡。

一切都是刚刚好,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我小时候在江南乡下长大,小满的记忆是具象的,是带着味道和触感的。

那时候,田埂边的桑树上,桑葚已经从红色变成了深邃的紫黑色。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放了学书包一扔,就猴儿一样爬上树。专挑那种紫得发亮、饱满欲滴的摘,塞进嘴里,一股酸甜的汁水瞬间爆开。吃得满嘴满手都是紫色的印记,回家免不了一顿骂,但那种野蛮生长的快乐,现在用再贵的进口水果也换不来。

还有油菜。小满前后,是油菜籽收获的季节。大人们在田里用镰刀割下一片片金黄的油菜秆,扎成捆,运到场院里暴晒。那几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带着阳光气息的油菜籽的香气。我们小孩就光着脚在晒干的菜籽堆里打滚、踩踏,帮着“脱粒”。晚上,新榨的菜籽油烧出来的菜,格外的香。那种香,是土地给的,是阳光给的,是节气给的。

这些记忆,构成了我对小满最原始的认知。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日历符号,而是一个充满了动感、声音和气味的季节坐标。

但现在呢?

我们生活在恒温的空调房里,感知不到那份“黏腻”的暑气。我们去超市买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黄瓜番茄,早忘了什么叫“不时,不食”。我们忙着看手机里的信息流,看股票的涨跌,却很少有人会抬起头,看看天上的云,感受一下风的变化。我们嘴上说着养生,收藏了无数文章,却忘了节气养生最根本的逻辑——顺应自然。

今天24节气是什么日子?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毫无意义。它不如“今天股票是红是绿”来得重要,也不如“这个月的KPI完成了吗”来得紧迫。我们似乎与土地、与自然、与这种古老的节奏,隔绝了。

这挺可惜的。

因为节气里藏着的,不仅仅是农耕的指导,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就拿小满来说,它教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凡事追求一个“大圆满”,往往是走向衰败的开始。而“小满”的状态,刚刚好。有富余,但不张扬;有成就,但不自满。始终保持着一种向上的、生长的姿态,永远给未来留有余地和想象空间。

这在今天这个内卷的时代,显得尤其珍贵。我们总被教育要“拼尽全力”,要“做到最好”,要“赢在起跑线”。但小满告诉我们,或许,最好的状态,就是“小满”。你的知识,你的财富,你的情感,达到一个“小满”的境界,不骄不躁,继续生长,不也挺好吗?

所以,在这个小满节气里,我不想再跟你聊那些“应该吃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条条框框。我想邀请你,走出空调房,去真切地感受一下。

去感受一下傍晚六七点钟,那带着微热的、湿润的风。
去菜市场逛逛,看看这个季节最新鲜的蔬菜是什么,是蚕豆、苋菜,还是新上市的毛豆?买一点回家,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尝尝季节本身的味道。
如果你身边有麦田,去看看那些正在灌浆的麦穗。那青绿色里泛着微黄的模样,就是生命力本身的样子。

当你把自己的感官完全打开,去和这个节气共振时,你就会明白,今天24节气是什么日子,这个问题有多重要。它是在提醒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别忘了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里,也流淌着与天地同步的节奏。

找到这个节奏,顺应它,大概,就是最好的养生,也是最踏实的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