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
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夹在一年的开头,往前不着村,往后不着店的。但现在,我敢说,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提到 1月23日,心里绝对会咯噔一下。脑子里会瞬间闪回一些画面,一些声音,一些挥之不去的复杂情绪。
是的,就是那个日子。武汉封城。
时间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它能抚平很多,也能把某些瞬间磨成一根针,时不时就扎你一下。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早上的恍惚感。醒来,刷手机,然后,那个弹窗新闻就那么直愣愣地戳在屏幕上。一座九省通衢的超级城市,毫无征兆地,就这么摁下了暂停键,整个世界仿佛都听到了那声巨大的轰鸣,然后是死寂。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墙壁轰然落下的感觉。我们这些人,习惯了自由流动,习惯了想去哪儿抬脚就走。突然之间,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被“困”住了,这种物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冲击,是史无前例的。1月23日,从那天起,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它成了一个时代的坐标,一个集体记忆的烙印。
空荡荡的街道。前所未有的寂静。那种寂静,不是安宁,是紧绷的弦,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开始学着辨认各种口罩的型号,开始对“气溶胶”这样的词汇变得敏感,开始在焦虑中等待每天下午的数字更新。那段日子,好像特别漫长,每一天都像在浓雾里行走。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那个寒冷的 1月23日。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也像一声号令,开启了一场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的战争。
所以,对我来说,1月23日是什么日子?它是一个符号,象征着日常的终结,和一种全新、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方式的开始。它提醒我们,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秩序、安稳和繁华,其实有多么脆弱。
但历史,这个老谋深算又有点黑色幽默的家伙,总喜欢在同一个日期上,叠加一些意味深长的巧合。
你可能不知道,在世界的另一边,1月23日 被赋予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意义。在韩国和我们的台湾地区,这一天,曾被称为“世界自由日”。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吊诡?一个关于“禁锢”的记忆,和一个关于“自由”的纪念,竟然发生在同一天。这个“自由日”的来源,要追溯到朝鲜战争。当时,有一万四千多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在战后选择去了台湾,而不是返回大陆。他们抵达台湾的那天,就是1954年的1月23日。为了纪念这件事,这个日子就被定为了“一二三自由日”。
你看,多有意思。同样的一天,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叙事。一边是关于选择和奔赴的“自由”,另一边是关于隔绝和坚守的“不自由”。自由这个词,被说得太多,反而有点轻了。但在 1月23日 这个时间点上,它和它的反义词,进行了一场沉默而激烈的碰撞。它逼着我们去想,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是在广阔天地间任意迁徙的自由,还是在一方天地里,守护生命、等待春天的自由?我没有答案。也许,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它们都是。
历史的层次感,还没完。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再往前拨,拨到一个更遥远、更让人不寒而栗的刻度。
公元1556年,1月23日。中国,明朝。
那天深夜,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在陕西、山西一带爆发,史称“嘉靖大地震”。据史料记载,这场里氏8级以上的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了八十三万。八十三万!这已经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了,那是黄土之下,几十万条瞬间熄灭的生命。在那个没有预警系统、房屋结构简陋的年代,一场天灾,几乎就等同于毁灭。
你可以想象吗?在那个冬天的深夜,大地如同恶龙一样翻滚,华县、渭南、华阴一带瞬间成为废墟。多少人在睡梦中就被永远地埋葬。那种绝望,那种无力感,隔着几百年的时空,仿佛都能穿透纸背,渗到你的骨头里。
所以,你看 1月23日 这家伙,它的面孔多么复杂。它既记录了现代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巨大创伤,也承载着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垒的特殊印记,更铭刻着古代农耕文明在自然伟力面前的脆弱与悲怆。
从 嘉靖大地震 的天崩地裂,到“世界自由日”的政治抉择,再到 武汉封城 的时代阵痛。这短短的24小时,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反复地刻写、覆盖、再刻写。
它就像一面多棱镜。你从这个角度看,看到的是生命的逝去和自然的无情;换个角度,看到的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个体的选择;再换个角度,看到的则是现代文明在面对未知病毒时的坚韧与挣扎。
所以,现在如果有人再问我,1月23日是什么日子?
我可能不会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我会告诉他,这是一个沉重的日子,一个复杂的日子,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停下来,想一想的日子。它不是一个节日,也不是一个纪念日,它更像是一个警钟,一个历史的切片。
它提醒我们敬畏自然,也提醒我们思考“自由”的真谛,更让我们永远无法忘记,那些我们曾共同经历过的、刻骨铭心的时光。它就静静地躺在日历上,等着某个瞬间,被你我,猛地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