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什么日子啊?不止是拆礼物的狂欢,它还藏着沉重记忆!


你问我12月26日是什么日子啊

这问题,真有点意思。就像你随手在路边捡起一块石头,以为平平无奇,拿回家用水一冲,才发现上面布满了奇奇怪怪的纹路,每一条都通向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爱看英美剧、或者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八成是——节礼日(Boxing Day)

没错,就是那个圣诞节第二天,约定俗成应该叫“拆礼物日”的日子。圣诞老人连夜加班的辛劳成果,终于可以在这一天“开箱验货”。我总能想象出那样一幅画面:壁炉里的火还带着昨夜的余温,孩子们穿着睡衣,睡眼惺忪却又兴奋异常地撕开包装纸,哗啦啦的声音,是这个早晨最动听的交响乐。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节礼日的意义就现实多了。它是血拼的冲锋号!商场里人挤人,折扣标签红得刺眼,好像全世界的钱包都在这一天开了闸,涌向那些写着“SALE”的柜台。那股子狂热劲儿,跟咱们的双十一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这节日的起源还挺温情,是过去富人给仆人、邮递员等服务人员送礼物盒子(box)的日子,充满了人情味。可你看现在,这“盒子”里装的,更多的是消费主义的欲望清单了。

但是,朋友,请你一定把视线从那些花花绿绿的橱窗上挪开,把耳朵从收银机“嘀嘀”的喧嚣中抽离出来。

你把坐标尺往东边拉,拉回到我们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你会发现,12月26日这个日子,陡然间换了一副面孔。它变得庄重、复杂,甚至在某些人心中,带上了某种近乎神圣的色彩。

因为这一天,是毛泽东诞辰

这是一个在中国无法被绕开的名字,一个深刻嵌入了共和国历史肌理的日子。在这一天,韶山的清晨总是格外肃穆,纪念广场上的人潮涌动,空气里弥漫着菊花的清香和人们复杂的情感。有的人吃一碗“福寿面”,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纪念;有的人会重读那些慷慨激昂的诗词;社交媒体上,更是每年一度的观点交锋地,人们争论、怀念、批评、捍卫……历史的尘埃从未真正落定,而是在这样的特定日子里,被一次又一次地搅动起来,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宏大叙事背后,一张张具体而微的、属于我们父辈祖辈的脸。

这个日子的存在,像一个锚,将12月26日死死地钉在了中国的历史坐标上,让它与西方的轻松狂欢形成了某种奇妙又深刻的对峙。一边是物质的盛宴,一边是精神的图腾。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不。

请你再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4年。

那一年的12月26日,对于亚洲,对于全世界,都是一个滴着血、含着泪的日子。那一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发生了一场里氏9.1级的强烈地震。

然后,印度洋海啸来了。

那一天的浪,不是我们在海边常见的那种温柔的、拍打脚踝的浪。它是一堵沉默移动的高墙,是瞬间吞噬一切的巨兽。阳光沙滩、椰林倩影、欢声笑语……所有美好的度假日常,在几分钟之内,被彻底撕碎,卷入黑暗浑浊的漩涡。几十万鲜活的生命,就此定格。

我至今都记得当时看新闻画面的那种窒息感。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一个本该和节礼日的欢乐气氛同步的日子,却成了无数家庭永恒的忌日。自然的伟力以最残酷的方式,提醒着人类的渺小。

所以你看,12月26日这一天,是多么地割裂,又多么地真实。

它像一个多棱镜。你从这个角度看,是红色的消费狂欢;换个角度,是厚重的红色记忆;再转一个角度,是蓝色的、深不见底的哀思。

日子本身是没有性格的,是人类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创造与毁灭,给它刻上了无法磨灭的印记。我们在某一天庆祝新生,也必然在另一天悼念死亡;我们在某一天尽情享乐,也必须在某一天直面苦难。

所以,下一次当有人再问你“12月26日是什么日子啊”,你或许可以不只是干巴巴地甩出一个名词。

你可以告诉他,这一天,有人在疯狂购物,为抢到一件半价大衣而欢呼;有人在虔诚缅怀,为一种理想或一个时代而感慨;也有人,在寂静的海边默默点起一支蜡烛,悼念一个在灾难中失去的亲人。

这一天,是很多人的终点,也是另一些人的起点。它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全看你我,将人生的坐标,定在哪里。它就是这样一个日子,喧嚣与沉寂共存,欢笑与泪水交织,复杂得就像我们真实的人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