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是什么日子?答案不止世界读书日,它的意义很深远


说真的,每次日历翻到4月23号这一天,我心里总有点复杂的情绪。有点像过年,既盼着那点仪式感,又觉得那份热闹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虚张声势。

你肯定知道,这一天是世界读书日

朋友圈里准时上演一年一度的“读书摄影大赛”。书桌一角、午后咖啡、一本摊开的精装书,配上一段岁月静好的文字。挺好的,真的。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到人快要散架的时代,有这么一天,能让“读书”这件事,哪怕是形式上,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C位,总比一片死寂强。至少,它提醒了我们,生活里除了刷短视频和追剧,还有一种更古老、更深沉的快乐。

但如果你问我,4.23是什么日子?我的答案,绝不仅仅是“世界读书日”这么简单。对我来说,这个日子像一个时间的坐标,镌刻着一些关于死亡、新生、浪漫与传承的奇妙巧合,充满了某种神秘的文学引力。

你得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拨到1616年。

1616年4月23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在人类文学的星空中,两颗最耀眼的巨星,几乎在同一时刻,熄灭了光芒。一位是英格兰的吟游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另一位,是西班牙的骑士文学大师,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哈姆雷特放下了手中的毒剑,堂吉诃德也终于停止了他那荒诞又悲壮的冲锋。

当然,严谨的考据党会告诉你,这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当时的英国用的是儒略历,而西班牙已经改用格里高利历,两个日期实际上差了十几天。可我偏爱这个“误会”。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奇妙,它用一个不那么精确的巧合,为后世创造了一个无比精准的象征。两位用不同语言,在不同国度,却同样抵达了人性深处的文学巨匠,被命运之手安排在了同一个纪念日里。这本身,不就是一首诗吗?

我至今都记得,大学时第一次硬着头皮啃完《堂吉诃德》的那个下午。厚厚的两大本,一开始我觉得那老头简直疯得不可理喻。可读到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从骑士的幻梦中醒来,恢复理智,却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时,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我突然懂了,那种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而奋不顾身的偏执,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曾有过的火苗。塞万提斯,他写的哪里是一个疯子,分明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莎士比亚,就更不用说了。他的文字里有一种超越时代的魔力。“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深夜里辗转反侧的年轻人的心上。他让你看尽人间的痴男怨女、阴谋背叛、爱恨情仇。他的剧本,就是一座人性的博物馆。

所以你看,世界读书日选在这一天,本身就是一种致敬。它不仅仅是倡导“读书”这个行为,更是在纪念那些用生命和才华,为我们构建起一座座精神避难所的伟大灵魂。

但这还没完。4.23的浪漫,还有另一面。

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这一天是他们的传统节日——圣乔治日。传说中,勇士圣乔治屠龙救出了公主,龙血流过的地方,开满了红色的玫瑰。于是,在这一天,男孩子会送给心爱的姑娘一支玫瑰,而姑娘们,则会回赠一本书。

天啊,你仔细品品这个习俗。玫瑰与书。爱情与智慧。感性与理性。还有比这更完美的交换吗?它把爱情和求知这两件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我总在想,一个女孩收到一本心上人精心挑选的书,那种喜悦,绝不亚于收到任何昂贵的礼物。因为书里,藏着他的品味、他的思想、他想与你分享的整个世界。

所以,4.23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个纪念日,纪念那些离我们远去的文学巨匠。

它是一个情人节,一个用书香和花香交织的浪漫日子。

它更是一个提醒。

在这个快到让人眩晕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各种即时的感官刺激所俘获。我们习惯了用15秒看完一个故事,用三倍速追完一部剧。我们的耐心,正在被一点点地消磨。而阅读,恰恰是一种反抗。它强迫你慢下来,静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句话一句话地理解,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沉浸。

阅读不是一件需要被提醒的事。对我而言,它更像呼吸,像一日三餐。它是我对抗庸常生活最后的防线,是我的私人避难所,我的时光机。我可以在福尔摩斯的贝克街221B里,跟着他一起在迷雾中探案;也可以在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感受那个百年家族的兴衰与孤独;我能在刘慈欣的想象中飞向三体星系,也能在汪曾祺的笔下,闻到一方水土的人间烟火气。

书本,是唯一能让你在原地不动,却能体验一千种人生的魔法。

所以,别只在4.23这一天,才想起去翻一本书。把阅读,变成一种融入血液的习惯吧。在地铁上,在午休时,在睡觉前,哪怕只有十分钟。关掉那些喧嚣的APP,打开一本书。你会发现,那个由文字构筑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深邃、和充满慰藉。

4.23是什么日子?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引子。它指向的,是每一天,我们都应该与书籍相伴的日子。

今天,你翻开书了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