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3是什么日子:铭记历史,致敬抗战老兵,一次民族的庄严宣示


记忆的扉页,有些日期就那么烙着,带着无法磨灭的印记,无论时间怎样冲刷,它们依然在心底熠熠生辉。2015年9月3日,这个寻常的数字组合,在我看来,绝非日历上一个普通的日子那么简单。那一年,那个秋天,它是一个盛大的句号,更是对未来响彻云霄的序章。如果你问我2015.9.3是什么日子,我不会仅仅告诉你它是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还会告诉你,那是一场倾注了整个民族情感,震撼世界的集体记忆复苏,一次面向历史、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庄严宣示。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清晨,北京的天空蓝得像被洗过一样,一丝云彩都难觅。家里的电视早早打开,频道锁定了直播。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莫名的激动和肃穆,不同于任何节日的热闹喧哗,它沉甸甸的,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彼时,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天安门广场,一场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即将拉开帷幕。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展示,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次全民的灵魂回望,一场向英雄致敬向和平宣誓向世界昭示的盛大仪式。

镜头划过,一排排锃亮的新型装备、整齐划一的威武军阵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真正触动我心弦、让我眼眶发热的,是那个特殊的方队——抗战老兵方队。他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有的甚至坐着轮椅,胸前勋章闪耀,脸上沟壑纵横,那是岁月与战火雕刻出的勋章。当他们缓缓驶过长安街,无数人屏住了呼吸。你看那些老兵,有人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努力挺直腰杆,向着观礼台,向着全国人民,郑重地举起颤抖的右手敬礼。那一个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我的心头像是被什么重重地撞了一下,酸涩、敬佩、心疼,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他们的眼睛里,有对逝去战友的缅怀,有对胜利的自豪,更有对今日盛世的欣慰。透过屏幕,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年轻时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英姿,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炮火,能闻到弥漫硝烟的刺鼻。这些民族脊梁,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争取了这片土地的安宁,撑起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就是活着的历史,就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那天的阅兵,我看到许多年轻人,甚至小孩子,也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这很重要。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也不是遥远的传说,它需要被不断地讲述,被鲜活地呈现。而2015年9月3日的这场盛大纪念,无疑是最好的一课。它以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将中国人民的牺牲与贡献,再次深刻地刻画在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中。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繁荣,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种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恰恰相反,是为了珍爱和平,是为了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以及一个强大国家对于维护自身和世界和平的必要性。

再往深处想,2015.9.3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也是新中国向世界展示自信、能力与担当的窗口。那阅兵式上,陆海空三军火箭军等各兵种的方队,那些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装备,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军事力量的现代化进程。这并非穷兵黩武的炫耀,而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在经历浴火重生之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了捍卫世界和平,而展现出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这背后,是一个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信,对未来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

阅兵式上,还有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多国部队的方队也参与了阅兵。这不仅仅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共同纪念,更是一个团结的象征。它传递出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善意与愿景。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教训依然深刻。唯有合作共赢,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2015年9月3日,我心中仍旧波澜起伏。它不是一个被遗忘的日期,它是一个持续发光的精神坐标。它提醒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珍视和平则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警醒。那个日子,它不是一次简单的庆祝,更是一次深刻的民族精神洗礼。它教会我们,无论前路多坎坷,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团结奋斗的民族,终将能够克服万难,走向伟大复兴。那一声声洪亮的“同志们好!”“首长好!”,那整齐划一的步伐,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庞,都化作了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底气和力量。

所以,当有人再次问我2015.9.3是什么日子时,我会告诉他:那不单是一个抗战胜利纪念日,更是我们民族凤凰涅槃自信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包含了血泪与荣耀,承载着过去与未来,凝聚着爱国情怀和平夙愿。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它告诉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