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觉得,日子好像突然就按下了快进键?一眨眼,就从秋风萧瑟溜进了寒冬深处,然后,一个激灵,日历上那个红得发烫的“春节”假期就近在眼前了。而在这场盛大狂欢正式开幕之前,总有一个日子,像一声清脆的起跑枪,宣告着“过年模式”的正式启动。
没错,我说的就是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换算成我们更熟悉的公历,它指向的是2024年的2月2日,星期五。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个日子有另一个更响亮、更亲切的名字——小年。
别看它带个“小”字,分量可一点都不小。如果说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那小年,就是这出年度大戏最关键的序幕。从这一天起,空气里弥漫的那股子味道,就彻底变了。不再是寻常日子的柴米油盐,而是混杂着期盼、忙碌、和一种即将团圆的、暖烘烘的甜香。
当然,一说到小年,南北方的小伙伴们可能又要开始一场“甜蜜的争论”了。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雷打不动的传统。但在南方,很多地方则把腊月二十四当成小年。甚至还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意思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寻常百姓家是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二十五。你看,一个简单的小年,背后就藏着这么些有趣的文化密码。
但不管哪一天,小年的核心仪式,那个最有画面感、最有人情味儿的习俗,都指向一位神仙——灶王爷。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灶王爷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神祇。他更像是被安插在每家每户厨房里的“家庭纪委书记”,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墙上贴着他的神像,两侧的对联写得明明白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年到头,他老人家就蹲在灶台边上,默默记录着这家人一年的善善恶恶、鸡毛蒜皮。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就是灶王爷要“上天述职”的日子。他得去玉皇大帝那儿开个年度总结大会,汇报这家人的表现。为了让这位“纪委书记”多说点好话,别打我们的小报告,家家户户就要举行一场隆重又充满“人情世故”的欢送仪式,也就是我们说的“祭灶”。
祭灶的精髓,不在于香火有多旺,而在于那一口甜到发腻的灶糖,也叫糖瓜。那是一种用麦芽糖做成的糖,又甜又黏。祭拜的时候,要用糖瓜在灶王爷的画像嘴上抹一抹,意思就是把他的嘴给粘住,让他上了天也张不开嘴说坏话。就算开口,那也得是甜言蜜语。这种带着点狡黠和天真的小心思,简直把中国人的民间智慧和生活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送走了灶王爷,家里就进入了下一个重要环节——扫尘,也叫“扫房”。
这个习俗的寓意非常直白,就是“除旧布新”。灶王爷上天了,家里暂时没了“监护人”,正好可以毫无顾忌地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大扫除。这可不是平日里拖个地、擦个桌子那么简单。那是要把家里所有的犄角旮旯都翻个底朝天,拆洗窗帘,擦拭门窗,搬开沉重的家具,把积攒了一年的灰尘通通扫地出门。
记忆里的扫尘日,总是伴随着漫天飞舞的灰尘和叮叮当当的声响。大人们绑着头巾,拿着鸡毛掸子和抹布,上蹿下跳,而我们小孩子,就在这片“混乱”中兴奋地穿梭,帮忙递个东西,或者纯粹就是添乱。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当看着窗明几净、焕然一新的家,那种成就感和对新年的期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扫掉的不仅仅是灰尘,更是过去一年的不顺和烦恼。
所以,你再问我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是灶台前香火缭绕,糖瓜粘住了神仙的嘴,也粘住了我们童年最甜的回忆。
它是一个充满动感的日子。是全家总动员,在灰尘与忙碌中,扫除旧岁,迎接新春的序曲。
它更是一个宣告的信号。从这一天起,理发店的生意会爆满,因为要“有钱没钱,剃头过年”;集市上的年货会变得更加琳琅满目,春联、福字、红灯笼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远方的游子,也开始盘算着归家的日期,心,早已飞回了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多人家里的厨房,可能早就不再贴灶王爷的神像了,黏牙的灶糖也成了偶尔怀旧的零食,而年底的大扫除,也常常被家政服务所取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忙,忙到那些曾经充满乐趣的繁文缛节,都成了“负担”。
可是,每当腊月二十三这个日子悄然来临,总有一些东西会从记忆深处被唤醒。那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的基因,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感连接。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我们心底都埋藏着对“年”的渴望,对团圆的期盼,对崭新开始的美好祝愿。
所以,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它不仅仅是日历上一个普通的日子。它是年味的起点,是回家的倒计时,是我们中国人心中那份独特情愫的集结点。这一天,真正的年,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