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2006年1月15日是什么日子?那天,武林外传正火,我们在聊QQ


把时间的指针,使劲往回拨。拨过智能手机还没统治世界的喧嚣,拨过移动互联网尚未连接万物的宁静,停在那个有点泛黄,但又无比真切的坐标上——2006年1月15日

这一天,是什么日子?

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法定节假日,也没有载入史册的宏大事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日。

一个典型的,属于2006年的,冬日里的星期天。

空气里大概率还飘着前一天没散尽的周末气息,混杂着北方特有的凛冽和暖气房里的干燥。那时候的我们,可能刚刚从一个长长的懒觉里醒来,窗外的阳光没什么力度,懒洋洋地打在脸上。电脑,那台笨重的、屁股后面拖着一大坨的CRT显示器,可能已经“嗡嗡”作响地开机了。开机速度慢得感人,足够你去刷个牙,洗把脸,甚至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速溶咖啡。

然后,你会熟练地双击桌面上那个闪烁的小企鹅图标,一阵急促又清脆的“滴滴滴滴”声响起,一个好友的头像便开始不知疲倦地跳动。那不是工作群里的@,也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而是一个真实的朋友,一句简单的“在吗?”或者一个贱兮兮的抖动窗口。

因为就在13天前,也就是2006年的1月2日,有一部叫《武林外传》的电视剧在央视八套悄无声息地开播了。到了1月15号,这部剧已经播了快一半,正是口碑发酵,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所以,那天下午或者晚上的某个时刻,你和QQ那头的朋友,聊天的内容极有可能就是:“嘿,昨晚的武林外传看了吗?老白太帅了!”“佟掌柜那口音绝了,‘额滴神啊’!”

对,2006年1月15日,是属于《武林外传》的日子。是我们窝在沙发里,守着电视机,被同福客栈里那群人的嬉笑怒骂逗得前仰后合的日子。没有弹幕,没有倍速播放,快乐纯粹得就像郭芙蓉的排山倒海,直接、有力,不加修饰。那份快乐,成了后来无数个日子里,我们用来抵御生活无聊的“解药”。

那一天,我们的耳朵里塞着的,很可能还是一款挂着绳子的MP3。内存也许只有可怜的128MB或者256MB,里面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十首歌,每一首都是精挑细选。周杰伦的《夜曲》和《发如雪》余威犹在,我们用蹩脚的口音模仿着他含混不清的唱腔,觉得自己酷毙了。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还在传唱,潘玮柏的《不得不爱》是KTV里的男女对唱金曲。我们用千千静听播放着这些歌,看着滚动的歌词,感觉拥有了全世界。

那一天,我们手里的通讯工具,大概率是一部诺基亚。可能是经典的直板,也可能是酷炫的滑盖,甚至是能旋转屏幕的N系列。手机的主要功能,就是打电话和发短信。一条短信70个字,一毛钱。我们小心翼翼地斟酌每一个字,把想说的话压缩到极限,然后按下发送键,满怀期待地等待那个信封图标亮起。手机上网?太奢侈了,那GPRS流量跑起来,可比现在的心跳还快。

所以,你问2006年1月15日是什么日子

它是一个用像素和颗粒感构建的世界。那时候的照片,分辨率低得可怜,在今天看来模糊不清,但每一张笑脸都那么真实。那时候的博客,我们叫它“Blog”,会在上面写下大段大段现在看起来矫情无比的文字,认真地排版,然后期待着寥寥无几的留言。

它是一个信息相对匮乏,但精神世界异常丰富的日子。我们没有刷不完的短视频,没有算法推荐的新闻流,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电视、报纸和门户网站。所以,我们会为了一张期待已久的专辑攒好几个星期的零花钱,会把一本喜欢的杂志翻来覆去地看,直到书页卷边。每一个“获得”,都伴随着“期待”和“珍惜”的过程,所以快乐也显得格外厚重。

它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等待的日子。那年夏天,德国世界杯即将开幕,我们已经开始讨论齐达内和罗纳尔диньо谁能捧杯。两年之后,一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街头巷尾的标语和日渐崭新的城市面貌,都在诉说着一种喷薄欲出的民族自豪感。未来,在那个冬日的星期天看来,是具体的,是闪闪发光的,是值得我们伸长脖子去眺望的。

所以,2006年1月15日,它什么都不是,但它又是一切。

它是一块数字琥珀,凝固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细节和情绪。是拨号上网的尖锐噪音,是QQ上线的咳嗽声,是诺基亚的开机音乐,是周杰伦的哼唱,是同福客栈里的欢声笑语。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尚未被信息洪流彻底改变的模样。那时的我们,更容易专注,更容易快乐,也更容易,对远方和未来,抱有最天真的幻想。

如今,当我们再次敲下这个日期,试图在浩瀚的互联网上寻找它的痕迹时,我们寻找的,早已不是那一天本身。我们是在寻找那个慢悠悠的周日下午,那个守在电视机前的自己,那个为了一句歌词、一句台词而激动不已的,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