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号是什么日子?
这个问题,要是搁在几年前,我大概会愣一下,然后掏出手机搜搜。但现在,它像一根针,每年准时准点地,就那么扎进心里。不疼,但你绝对忘不了。
对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在篮球场上度过了整个青春的家伙们来说,8月24号,首先,也永远是科比·布莱恩特的生日。
这个男人,他的一切都和数字捆绑得那么死。8号,24号,两个号码,一段传奇人生的两个半场。所以当他把自己的生日定格在8月24号时,你都觉得,嗨,这事儿也太科比了。命运的剧本,连这种细节都给他写得明明白白。
他走了。就那么突然。
那种感觉,就像你青春里一根最硬的骨头,被人硬生生抽走了,留下的空洞,呼呼地往里灌着冷风,直到今天。从此,8月24号这个日子,就变味了。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庆祝,而变成了一种复杂的仪式。全世界的球迷,会在这一天,不约而同地穿上紫金色的球衣,在社交媒体上刷起#MambaNeverOut#,分享着那些百看不厌的绝杀集锦。
我们怀念的,真的只是那个在球场上无所不能的偏执狂吗?
不全是。我们怀念的,是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是跟腱断裂后依旧站上罚球线的倔强,是“把球给我,我带你们回家”的霸气。我们怀念的,是那个被称为黑曼巴精神的东西——那种对目标近乎变态的专注、那种永不言弃的坚韧、那种对自己狠到极致的自律。
在这个人人都想走捷径,人人都高喊“躺平”的时代,这种精神,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又那么……珍贵。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的懒惰、怯懦和妥协。所以,每到8月24号,我们纪念科比,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早已被生活磨平的棱角,做一次短暂而无效的“复位”。我们想重新找回一点点,哪怕只有一点点,那种为了热爱,可以与全世界为敌的少年气。
但世界是巨大的,记忆是分层的。8月24号这一天,在历史的长河里,当然不只属于科比一个人。
把视线从篮球场移开,望向世界的另一端。这一天,是乌克兰独立日。
曾经,这该是一个充满了向日葵、 Vyshyvanka(乌克兰传统刺绣衬衫)和欢声笑语的日子。人们走上基辅的独立广场,挥舞着蓝黄色的国旗,庆祝自己国家的诞生。
可现在呢?
这个日子,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硝烟。独立,这个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庆祝变成了抗争,烟花变成了炮火。我们这些局外人,只能从新闻画面里,看到那些断壁残垣,看到那些在防空洞里唱起国歌的孩子,看到那面蓝黄色的旗帜在硝歪中依旧顽强。
每年的8月24号,当我看到关于乌克兰的报道时,总会有一种奇特的割裂感。一边是关于一个体育偶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追忆,另一边则是一个国家争取生存的集体主义的悲壮。它们都关乎“不屈”,但一个是竞技场上的不屈,一个是战场上的不屈。这让我觉得,人类的情感,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我们可以为一个个体的逝去而扼腕叹息,也能为一个民族的苦难而心怀戚戚。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时间再往前拨,拨到我自己的童年。
1995年的8月24号,一个足以载入科技史的日子。Windows 95正式发布。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一个操作系统,有什么可激动的?但对于我们这些从DOS时代过来的人来说,那一声清脆的开机音乐,那个划时代的“开始”菜单,那个可以用鼠标拖来拖去的窗口,简直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至今还记得,家里第一台“大屁股”电脑装上Win95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窗户,在空气中打出一道道光束,灰尘在光束里跳舞。我爸坐在电脑前,小心翼翼地移动着那个滚轮鼠标,点开了“我的电脑”,点开了纸牌和扫雷。世界,就在那个小小的、发出嗡嗡声的米白色机箱里,变得无限广阔。
那是一种纯粹的、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我们相信科技会让我们的一切变得更好,互联网将连接所有人,信息将是免费的、自由的。从Win95开始,我们进入了真正的赛博时代。后来的互联网泡沫、信息茧房、算法霸权,都是那个充满希望的下午所无法预见的。
所以,当我今天再看到那个像素风格的“开始”按钮时,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怀旧。那不仅仅是对一个操作系统的怀念,更是对一个单纯、充满希望的时代的追忆。那个时代,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还没有被今天的现实所禁锢。
继续在时间线上漫游,8月24号还会带我们去一些更遥远、甚至有些荒诞的地方。
2006年的8月24号,在布拉格,一群天文学家吵吵嚷嚷地开完了会,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冥王星从太阳系行星的行列里“开除”,降级为“矮行星”。
这事儿在当时,简直成了一个文化事件。无数人为冥王星鸣不平,觉得它太惨了。它在太阳系的边缘默默转了几十亿年,被人类发现、命名、写进教科书,结果就因为“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被一帮地球人给“踢出群聊”了。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的某些遭遇啊。你勤勤恳恳,你按部就班,突然有一天,规则变了,标准改了,你就被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被划入了另一个圈子。你什么都没做错,但你就是“不合格”了。
冥王星的降级,像一出宇宙级的黑色幽默。它让我们思考,所谓的定义、规则和权威,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和武断。但换个角度想,冥王星在乎吗?它依旧在那个寒冷、黑暗的轨道上,孤独地运行着。它不因我们的命名而高贵,也不因我们的“降级”而卑微。它就在那里。这种酷劲儿,倒是有点黑曼巴精神的影子。
如果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到最尽头,拨回将近两千年前的公元79年。
8月24号,意大利。维苏威火山毫无征兆地大爆发。炽热的火山灰和岩浆,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将山脚下那座繁华的罗马城市——庞贝古城,彻底掩埋。
生命,在瞬间定格。正在祈祷的人,正在吃饭的人,正在奔跑的人……所有的一切,都被封存在了厚厚的火山灰之下,变成了一座巨大的、静默的坟墓。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后人重新发现。
庞贝的悲剧,是8月24号这一天里,最沉重、最令人敬畏的一笔。它是一个终极的提醒:在绝对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文明、挣扎、爱恨情仇,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所以你看,8月24号到底是什么日子?
它是科比·布莱恩特用一生定义的Mamba Day,是属于篮球迷的图腾;
它是乌克兰人用鲜血和勇气捍卫的独立日,是属于一个民族的呐喊;
它是Windows 95开启的赛博黎明,是属于一代人的科技乡愁;
它是冥王星被“开除球籍”的荒诞剧,是属于宇宙的冷峻玩笑;
它是庞贝古城被瞬间凝固的末日,是属于历史的沉重叹息。
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就像宇宙中的暗物质,被“8月24号”这个奇点引力串联在了一起。它们在同一个时间坐标上,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伟大、抗争、创新、荒诞和毁灭的复杂切片。
每年到了这一天,我的脑海里就会上演一出蒙太奇。科比后仰跳投的弧线,与基辅上空飞过的导弹轨迹重合;Windows 95的开机声,与维苏威火山的轰鸣交织;冥王星孤独的旋转,映衬着庞贝人最后惊恐的眼神。
一个普通的夏末的日子,就这样,被无数的故事填满了。它提醒着我,我们活在一个多么庞杂、矛盾又充满张力的世界里。而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这个巨大叙事中的一个微小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