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1月11日农历是哪一天?答案揭晓与那年记忆


说真的,当你敲下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到底在找什么?

一个简单的日期转换?还是,你想通过这个具体的坐标,去触摸那个已经泛黄的,甚至有些破碎的,叫做1976的年份?

我总觉得,每一个执着于查询某个特定旧日历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故事的引子。

先给答案,不卖关子。

1976年11月11日,农历是丙辰龙年九月二十。

对,就是这一天。丙辰龙年,九月二十。

把这几个字放在嘴里嚼一嚼,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再是那个后来被电商狂欢重新定义的,充满数字和消费符号的“双十一”。它有自己的质感,一种属于泥土和节气的,粗粝又踏实的质感。

丙辰龙年。那可真是一条翻江倒海的龙。

1976,这个年份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分量太重了。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年初,周总理走了。盛夏,朱德委员长走了。然后,初秋,那位挥斥方遒的巨人,毛主席,也走了。一年之内,三颗巨星陨落。那感觉,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真的就是天塌下来了。我听家里的长辈说过,那时候的天空好像总是灰蒙蒙的,连太阳都缺了点精神头。

紧接着,唐山。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夷为平地。那种巨大的悲恸和茫然,像浓得化不开的雾,笼罩着整个国家。

所以,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到1976年11月11日这一天,你得想象一下那个氛围。

那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剧烈动荡和撕裂的深秋。十月份,“四人帮”被粉碎,一场持续了十年的风暴,在一种近乎戏剧性的 abruptness 中宣告结束。但是,结束不等于立刻天朗气清。更像是一场高烧刚刚退去,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虚脱、迷惘,又夹杂着一丝丝不确定的希冀之中。

农历九月二十,按照节气算,已经过了寒露,逼近立冬。北方的寒风,估计已经刮得很有力道了。人们穿着厚重臃肿的棉衣,颜色无非是黑、蓝、灰、军绿。大街上,自行车是绝对的主流,偶尔有几辆“红旗”或者“上海”牌轿车开过,都会引来无数目光。

那一天,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他的一天会是怎样的?

早上,他可能会被胡同里第一辆“二八大杠”清脆的铃声叫醒。屋里的炉子可能已经生好了,散发着煤烟和暖意混合的味道。早饭,大概率是窝头、稀饭配咸菜。搪瓷缸子里泡着的高碎茶,能喝上一整天。

他会去上班。在工厂里,车床的轰鸣是时代的主旋律。高音喇叭里可能还在播放着一些激昂的口号,但人们的表情,或许已经多了一些别的、更复杂的东西。他们在窃窃私语,在交换眼神,在揣测着未来的风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吹。

中午,在单位食堂,用铝制饭盒打一份白菜炖豆腐,可能是难得的“好菜”。

晚上回家,家里那台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如果运气好有的话,能收看到的频道屈指可数。更多的人,是在昏黄的灯泡下,听着收音机里的新闻,或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单位里、邻里间的各种小道消息。

1976年11月11日那天出生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绝对,绝对不会想到,四十年后,这个日子会被叫做“光棍节”,更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一场全民购物的盛宴。

这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

你想想,在那个连买布都需要布票,买米需要粮票,一切都凭票供应,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谁能想象得到“剁手”“购物车”“直播带货”这些词汇?那时候的人们,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过年能多吃上一顿肉,能扯上一块“的确良”布料做件新衣裳。

所以,1976年11月11日农历是哪一天这个问题,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九月二十”这个答案本身。

它是一道裂缝。

我们从这道裂缝里,能窥见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

一个是精神上高度统一,物质上普遍贫瘠,生活被宏大叙事所包裹的中国。在那个世界里,个人的悲欢喜乐,往往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一个人的生日,可能远没有学习一段语录来得重要。

另一个,是我们现在身处的,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观念多元,个体意识被无限放大的中国。在这个世界里,一个普通的日期可以被赋予商业价值,可以被解构成娱乐符号,可以成为无数人情绪宣泄的出口。

丙辰龙年九月二十,到后来的“光棍节”,再到今天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这短短几十年的变迁,浓缩了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我们对过去的遗忘,也同样快得惊人。

我们今天查询1976年11月11日农历是哪一天,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时间的考古。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日子,更是那个日子背后,无数鲜活的、具体的人。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挣扎,他们对未来的懵懂向往。

那个九月二十,天气是晴是雨?那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写了什么?那天,有没有一对新人结婚,用简陋的仪式,许下一生的承诺?那天,有没有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用他嘹亮的哭声,宣告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这些,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尽知。

但我们知道,那一天,是历史长河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也正是无数个这样普通的日子,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站立的这片土地。那个日子,是我们的来路。它刻画着我们父辈、祖辈的年轮,也塑造了我们不曾察觉的集体潜意识。

所以,下次当你再对一个遥远的日子产生好奇时,不妨多停留一会儿。

别只满足于那个冰冷的、转换后的结果。

去闻闻那个年份空气里的味道,去听听那个时代背景里的声音,去感受一下,在那个我们不曾亲历的时间切片里,人们是如何活着,如何爱着,如何期盼着。

因为,1976年11月11日,农历丙辰龙年九月二十,它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复杂的开端。

凛冬已至,而春天的脚步,其实已经在地平线下,悄悄积蓄着力量了。只不过,当时身处其中的人们,大多还不知道而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