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农历12月20日是阳历什么时候?穿越时光找答案


你说,1986年农历12月20日是阳历什么时候?这问题一抛出来,那些个数字啊、历法啊,就跟老电影胶片似的,在我脑子里哗啦啦地转开了。你知道吗,每回有人问起这种跨历法的日子,我总能闻到一股子陈年旧事的气息,带着点儿旧书页的泛黄,还有冬日里煤炉子烤红薯的甜香……那种感觉,不是简简单单用手机翻个日历App就能体会到的。那背后,藏着太多太多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烙印。

真的,我立马就想到了我的外婆。她老人家,一辈子都在跟农历打交道,春分秋分、小满大暑,哪个节气该种什么、该收什么,她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你要是问她阳历生日是哪天,她能愣半天,然后拍着大腿说:“哎呀,管它呢!我就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娃子!”可农历的每一个日子,在她们那辈人眼里,都是活生生的,有它自己的脾气和故事。

回到这个1986年农历12月20日。农历十二月,那可是“腊月”啊!腊月二十,这日子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浓浓的年味儿,对不对?腊月二十,离大年三十儿还有个十来天,街上卖年货的吆喝声估计都喊哑了嗓子,家家户户的烟囱里肯定冒着炊烟,那股子肉香、豆制品香,混着冬日特有的干冷空气,直往你鼻子里钻。那会儿,家里的大扫除肯定已经进行到一半,甚至更多了,被子要拆洗,炕席要掸干净,玻璃擦得锃亮,就等着过个干干净净的新年。

那时候,查个日子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手机?互联网?想都别想!我们查日子的“神器”,要么是家里挂着的那本厚厚的“老黄历”,红纸黑字,里面不仅有农历阳历对照,还有宜嫁娶、宜出行、冲什么属相的讲究,翻得边角都卷起来了。要么就是那种一年一本的挂历,上面印着山水画或者明星照片,每天撕一张,撕掉的背面还能算算账、写写便条。再不济,就得去问村里的文化人,或者干脆找个懂行的长辈,他们脑子里就装着一本活的万年历。

所以,当这1986年农历12月20日是阳历什么时候的问题甩过来时,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不是冷冰冰的日历转换公式,而是一幕幕暖洋洋的生活场景。我想象着那是个寒风凛冽的日子,也可能阳光正好,但空气里总带着冬日特有的清冽。母亲可能正在准备做“腊八蒜”,那碧绿的蒜瓣在醋里泡着,就等着过年吃饺子。父亲可能在修修补补家里的门窗,防止寒气侵入。孩子们呢?估计是放寒假了,穿着厚厚的棉衣,在胡同里追逐打闹,或者围在煤炉边听收音机里传来的评书。

好吧,说了这么多情怀,总得把正经答案亮出来。经过一番“脑内检索”和“现代科技辅助确认”(毕竟现在我有手机了,不用再翻老黄历了),我清晰地记得,1986年农历12月20日,对应的阳历日期,其实是1987年的1月19日。

没错,是1987年了。听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农历的岁末,往往意味着阳历的新年已经开启了。1987年1月19日,一个平凡的周一。哦,一个周一。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开工日。但对于在1986年腊月二十等待过年的人们来说,这个“周一”却带着沉甸甸的期盼和喜悦。

1987年1月19日,这意味着,从阳历角度看,1986年的故事已经翻篇儿,崭新的1987年已经开始了将近二十天。可对于那些生活在农历节奏里的人们来说,他们还在翘首以盼着“年”的真正到来。这种时间感的错位,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提醒我们,时间不仅仅是格林尼治天文台定义的标准时间,它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与土地、与传统、与记忆紧密相连的个人时间。

那个年代,1986年到1987年交替的时刻,中国大地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初期最蓬勃、最激动人心的时期。虽然远没有现在这么物质丰裕,但人们的心里头,充满了希望和干劲。街头巷尾,时不时能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从哪个打开的窗户里飘出来,虽然还不是“光明正大”地放,但那种“靡靡之音”的魅力,谁都挡不住。电视里,黑白画面可能已经换成了彩色的,但频道选择少得可怜,新闻联播、电视剧《西游记》、或者某个地方台的戏曲节目,就是一天的精神食粮。

我记得那时,一到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活“杀年猪”、“打豆腐”、“蒸馒头”这些大事儿。那会儿的猪肉香啊,跟现在菜市场里卖的根本不是一个味儿。是那种醇厚、浓郁,带着柴火气、带着乡土气息的香。豆腐也是自家磨的,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撒上点葱花、酱油,那滋味儿,想起来都流口水。而蒸馒头,那可是技术活儿,面要发得好,揉得瓷实,蒸出来白白胖胖,带着酵母的清香,能放好几天不坏。这些,都是“1986年农历12月20日”那天,家家户户正在或者即将忙碌的景象。

所以,当我告诉你,这个日子是1987年1月19日的时候,我希望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日期转换,而是一扇窗,透过它,你能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农历的每一天,都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智慧和情感,它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阳历的简洁明了,方便了我们与世界的接轨,但农历的深沉内涵,则让我们与自己的根紧密相连。

我喜欢这种问题,它总能让我停下来,回望过去,思考时间的意义。时间啊,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逆流而上,或者顺流而下。我们用不同的刻度来丈量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记忆它。无论是农历的圆融自洽,还是阳历的精准无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想想看,如果你生在1986年农历12月20日,你的身份证上会写着1987年1月19日,但你最亲近的人,可能总会念叨你的“腊月二十”生日。这两种时间的并行存在,让我们的人生多了几分诗意,几分厚重。我们因此有了两个生日,两个时间坐标,就像拥有了两把打开记忆的钥匙。一把钥匙,通向现代社会的秩序和效率;另一把,则带我们回到家族的温情、故乡的泥土、和那些渐渐远去的童年。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起这种日期转换,我可能还是会先拉着他唠叨一番,从老黄历说到杀年猪,从邓丽君说到《西游记》,最后才慢悠悠地揭晓答案。因为那些逝去的岁月,那些流淌在农历和阳历之间的人间烟火,远比一个简单的日期转换来得更有滋味,更有温度。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对于时间、对于过往,最真实的感受和表达。它不再仅仅是“1986年农历12月20日是阳历什么时候”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而是一场关于记忆,关于文化,关于我们自己从哪里来的,又将往哪里去的,深刻而又温柔的对话。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